互动开放: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中的动人图景
青春彩云南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8日
徐达内参观美国纽约时报。 徐达内供图。
“在厦门,85年的文艺青年一枚,喜欢读书,喜欢互联网。”接受采访时,公众号“十点读书”的编辑林少这样介绍自己。
“十点读书”是围绕微博、微信、电台、微社区等搭建的一个读书类新媒体平台,由三个小伙伴共同经营。在“徐达内.COM”的创始人、“老牌”自媒体人徐达内的“新媒体排行榜”上,“十点读书”以96.6分的成绩荣登日榜第二的位置,累计阅读数达到381817次。
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只是自媒体人创业的冰山一角。网络大V、自媒体,正在日益成为网络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近日的中国互联网意见领袖访美团员名单中,“童话大王”郑渊洁、知名书画僧延参法师、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等人全都赫赫在列。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转变的又一力证。
社会和思维模式焕然一新
近日,一篇名为《为什么要禁止推广微信公众账号》的文章在圈内广为流传,里面这样写道,“微信公众账号是在一个私密社交平台上建立了一个缺乏社交基因的阅读产品,因为微信公众账号是缺乏社交基因的。”此言一出,引来众多自媒体人的驳异。
已经成立四年有余,由400名媒体人发起的新媒体项目——豫记新媒体总编辑杨桐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恰恰相反,微信比微博更具社交基因,朋友圈基于现实关系的延展扩散,虽然和微博相比相对闭环,但互动性并不比微博差。”
徐达内同时提醒,微信公众订阅号的高潮已经过去了。现在有些媒体开始转型做服务,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他还认为,正是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自媒体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长文的复兴,而这正是微信公众号带给爱写长文的人的最大红利。
其实除了推升长文复兴,趣闻、怪文也开始借助公众号腾跃。作为志在对热点新闻进行衍生搞怪式解读的公众号“咋整”,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脱生于传统媒体《博客天下》的子栏目《How To》,“咋整”现在已经有30万粉丝。负责人朱江明是这样定位“咋整”的:选题跟着新闻热点走,但以娱乐外衣进行包装。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搞怪式的新闻衍生品成为可能,它的目标受众也相当清晰:18-35岁之间,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人,且以“90后”为主。
在谈及对新媒体运营的看法时,公众号“政知局”的负责人于晓蓉这样表示,新媒体真正的意义是让我们这样一些不太知道技术的人,能够通过一个平台和渠道去了解到别人的需求。“新媒体最新的地方,是社会模式和思维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