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青春风采——共青团云南省委派驻文沧村扶贫工作队

青春彩云南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3日

  在崭新的文沧村活动室里,正在召开文沧村扶贫工作部署例会,“文沧村马上面临脱贫验收了,越是这样的节骨眼,我们越要冷静思考、扪心自问,扶贫措施是否能落地有效?扶贫扶志扶智如何有效结合?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如何形成三位一体?脱贫攻坚责任制如何落实到位?”团省委副书记、驻昌宁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任远征抛出了一连串的问句,既是为迎接脱贫验收做查漏补缺的准备,也是为文沧扶贫成效的自我检视。 

 

  自2016年挂钩帮扶文沧村以来,团省委严格按照驻村扶贫工作队派驻管理要求,下派党组成员、副书记任远征担任保山市昌宁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下派5名干部到文沧村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两年来,工作队帮助文沧村在村组道路硬化、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村委会改扩建工程上出资出力,在村完小灾后重建、贫困学生资助、救助先心病儿童上募集资金,在基层组织建设、电商服务进村入户上指导帮扶,为文沧如期实现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清晰勾勒出了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文沧村的发展之路刚刚踏上新的征程。 

 

  产业发展富起来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没有产业支撑,贫困难以根除。在风景秀美的澜沧江边,依山傍水地建起了一排占地400多平米的圈舍,驻扎着一群文沧百姓的新朋友——豪猪,这是任远征根据文沧实际发展需求,牵线搭桥迪庆沃夫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实地考察、调研市场、反复论证,多方筹措资金,因地制宜推广的豪猪生态养殖项目。“现在,我和小豪猪们还在不断磨合适应的阶段,我有些怕它们,它们也有些怕我,但通过这几天的照顾看管,感觉它们就像是我自己养的小宠物一样,和它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文沧村大学生村官、豪猪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美娇兴奋地说道。 

 

  

 

  豪猪生态养殖场以村集体经济的形式投资43万元新建豪猪圈和管理用房,圈舍建设规模为103间462平方米,厕所、观览室、水池及道路院场硬化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合作社与迪庆沃夫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签订采购和销售合同,公司负责提供优质豪猪种苗,规范养殖管理,培训并给予全程养殖技术指导,负责成品回购。为使产业惠及贫困户,真正让大家的钱包鼓起来,工作队积极讨论探索,以“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社员”模式入股。现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共66户入股合作社。逐步实现增加农户资产性收益,拓宽增收渠道、稳定收入来源的目的。目前,合作社已养殖豪猪114只,其中本地产仔成活1只,养殖规模和技术正在不断提升中,预计3年内可以实现销售收入240万元以上。 

 

  在生态豪猪合作社日渐走上正轨后,工作队再出奇招,依托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品种供应和技术指导和专家团队,打造200亩阳光玫瑰葡萄品种种植基地,成立文沧兴隆葡萄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入股分红,目前已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20户入股合作社,其中27户贫困户贷款135万,占总投资的50%左右。 

 

  走进初具规模的葡萄园,文沧村监督委主任、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丽梅正在查看葡萄架定桩情况,她向我们介绍说:“我们引进的葡萄品种是阳光玫瑰,果肉鲜脆多汁、有玫瑰香味,种植技术也是比较先进的,通过增大葡萄种植行距、改单篱架为‘Y’型架,建连棚,实施避雨棚单幅连棚,实现葡萄品质的提升和提早上市的目的。” 目前,葡萄种植基地已完成规模150亩的基础建设工作,引进葡萄种苗25500株,预计一年半内实现葡萄亩产2万元以上。届时,依托文沧村陆路、水路的便捷交通条件,发展壮大葡萄采摘农家乐,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绿色生态旅游的美好愿景。

 

  未来几年,通过豪猪养殖、葡萄种植两个项目的发展壮大,文沧村29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全部入股合作社,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有效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真正实现“输血”变“造血”,形成独特的产业扶贫“文沧模式”。 

 

  团团特色亮出来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一群身着红衣、头戴红帽的“红精灵”们面对团旗庄严宣誓,衣服和帽子上醒目的7个“云南青年志愿者”字眼,标志着他们新的身份——志愿者。 

 

  在10月17日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扶贫日”,文沧村召开志愿者队伍成立仪式,团省委驻文沧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诸凯为“文沧村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授旗。这是一支以农村团员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党员、在校青年教师为主,汇聚了不同战线、不同身份共55人的青年志愿服务队,是由团省委派驻文沧村扶贫工作队牵头倡议组织起来的,旨在引导在村青年服务脱贫、投身建设、树立形象,充分发挥其脱贫致富生力军的作用。 

 

  

 

  成立仪式结束后,紧接着开展了村主干道路集中清理的志愿活动,看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不一会儿就焕然一新的道路,诸凯感慨道:“打造文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就是希望通过团队的力量和精神,助力文沧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共筑幸福美丽的文沧。同时也希望通过一个点的带动,形成辐射效应,将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在全镇乃至全县铺展开来,成为服务社会的强大力量。” 

 

  类似“志愿者”这样的共青团元素在文沧村随处可见。 

 

  在教育扶贫上,工作队积极多方协调,向今年高考录取的37名学生发放了14.8万元的“爱心圆梦大学”助学金,有效减少和防止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情况发生。

 

  在产业扶贫上,把“领进来”和“扶起来”相结合。一方面动员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创业省长奖和提名奖”获得者、“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先进青年走进镇、村,交流经验、考察产业、提供资源,为全村脱贫工作提供新思想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开展乡村教师、少先队辅导员、村完小校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养殖、种植能手、土专家的培训,不断提升镇、村教育质量和种植养殖技术。 

 

  在团建促脱贫上,工作队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团联动共建。首先做好党建带团建,配合团省委机关各党支部做好“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工作,机关各党支部(退休党支部除外)与文沧村党总支及下属4个党支部以2对1的形式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并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同时注重搞活团组织阵地,开展“一学一做活动”、佩戴团徽、红领巾、老党员开学第一课等活动。 

 

  乡村文化打出来 

 

  坐车行走在通往文沧村的水泥路上,盘山公路银蛇蜿蜒、巍峨大山草葱木绿,在进入文沧地界的山头上傲然耸立着一块森森黑石,鲜红的“文沧”二字映入眼帘,像是在向世人宣告着文沧的旧貌换新颜,更像是工作队牢牢驻扎文沧许下的庄严承诺。不仅在村口地界,文沧村14个村民小组地界也一一竖起了醒目的“看门石”,小小的举动不足称道,却也为文沧下一步打造特色文化、发展绿色旅游打下基础。 

 

  

 

  2016年以来,任远征多次实地调研,根据实际摸底情况制定了“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育村、人才兴村、旅游惠村”的文沧村发展思路。两年来,带领文沧村扶贫工作队坚决落实了省委省政府、团省委及县委县政府的扶贫要求,不仅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上补齐短板,同时注重在村级软件条件上锦上添花。 

 

  2017年,工作队稳步推进村委会基础设施改建升级,实施垃圾集中存放销毁点建设改造,加大音响和健身设施等设备的投入,在任远征的协调下,争取了县移民局和昆明襄阳商会115万元用于村会议室、服务中心、住房建造及豪猪养殖项目,市人民医院一次性给予1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扶贫政策、项目的宣传力度,推动“文化上墙”、“核心价值观上顶”工作,2017年6月,在村委会楼顶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牌。 

 

  漫步在村委会门口的道路上,只见崭新的活动室操场上红旗飘飘,白花花的墙面上“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的红字格外显眼,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面对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文沧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路子,依托澜沧江文化旅游开发线路,围绕竹篓洼码头这一关键点,以“农家乐”“渔家乐”为内容,逐步打造绿色旅游促增收的产业新模式,使村庄由“山区”变成“景区”,贫困群众由“老表”变成了“老板”,激发了乡村旅游的无限生命力。 

 

  工作态度端起来 

 

  态度决定高度,既来之,则安之,短短的驻村时间里,每一名驻村队员都把自己当做文沧村的一份子,安安心心驻扎、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扶贫。 

 

  2017年的驻村工作注定是繁忙和劳累的,两次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开展,工作队都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严格按照各级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主动参与,按照镇动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在镇挂村领导的安排下,驻村工作队分成两组,分别加入到文沧村动态管理工作队的2个工作组中,参与了全村14个村民小组的贫情分析会和全部错评、漏评、错退、漏退户的入户走访调查,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所有会议和工作均按照要求签字做实,确保数据精准、情况属实。鲁瑞、张一博和薛祎然三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参与了后期动态数据录入系统工作,在10几天的“集中训练营”里,熬更守夜、方便盒饭、争分夺秒与网速作斗争,确保了大田坝镇的扶贫档案数据更加精准、贫苦户信息及时更新。 

 

  除了做好扶贫本职工作,工作队还力所能及地参与了村其他重点工作。在全县殡葬改革工作期间,工作队主动请缨,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积极参与“活人墓”“生基墓”“已葬墓”的登记造册工作;在烤烟、香料烟种植的关键节点,主动向烤烟辅导员讨学“两烟”高产诀窍,赶赴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户提高“两烟”种植技术,及时了解掌握贫困户“两烟”收成情况,为量身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打下基础。 

 

  情感桥梁架起来 

 

  “我数一、二、三,大家再靠近一点儿,手挽着手,微笑!”在陈家寨的集中照相点,朱春华手举相机,大汗淋漓,这是工作队在2018新年伊始给文沧村所有农户送的新春礼物——一家一张全家福。我们去到时正赶上一位90多岁的高龄老人和家人一起拍照,一家人簇拥在一起,大家表情都有些羞涩。很多家庭都是第一次拍全家福,大家平时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觉得很熟悉,紧挨着坐下来才发现有点不太习惯。开展这次全家福的拍摄活动,是积极响应培育乡风文明的号召,旨在增强群众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睦,也是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大家送上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 

 

  

 

  工作队来到文沧两年多以来,群众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开始的敬而远之到主动亲近,工作队的每一名队员都付出了辛勤努力。

 

  最近,工作队中掀起了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热潮,大家对书中所描绘的苦与乐都或多或少感同身受,从城市来到乡村,大家都经历了重重关卡的挑战,突破了从机关做派向基层作风转变的“思想关”,冲破了从普通话向地方方言转变的“语言关”,突围了蚊虫叮咬的“跳蚤关”,适应了独具农家特色的“饮食关”,习惯了以大集体生活为主的“生活关”。翻开工作队员们的手机,微信的对话框里有很多都是和贫困户的聊天记录,“在无数次的走访后,农户们主动加了我们工作队员的微信,有事没事都在微信上说上两句,既方便了农户及时反馈困难与问题,也拓宽了我们宣传扶贫政策的渠,你来我往的,大家已经把我们当做‘自己人’了,感觉特别亲近。”诸凯感慨道。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工作队将以此为目标,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动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脚踏泥土、心怀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扶贫第一线,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