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志愿者生活

青春彩云南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10日

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在云南保山市龙陵县碧寨乡服务。我时常觉得像我们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泡在蜜糖里长大的,没有吃过苦,所以我选择来山区服务一年。

回头看时间总是觉得过得很快,一年来始终没有忘记来云南的初衷——下到最基层,亲眼看看山区的人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很多,也体会了很多,懂得了更多。

碧寨乡,地处怒江下流的大峡谷,离中缅边境只有60多公里,周围都是大山,出门就是爬坡,没有平地。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制约了乡镇的经济发展。农民年均纯收入也只有1097元……这些都是我一个生长在城市里的女孩无法想象得到的。

到了乡政府后,被分配在乡综合办公室工作,对那里的工作很陌生,当地的领导也非常关心,尽量的给我一些资料、信息了解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让我尽快的适应当地的生活。

一年中,我也经常跟着领导下到村、社,第一个到的村是摆达村的团坡社,当时看到一个年近80的老太太牵着一个3、4岁小男孩的手走着,他们的穿着很破旧,老太太满脸的沧桑,我给了小男孩一颗随身带的糖,那小孩非常的好奇、开心、满足,老太太不停地说谢谢,这一画面触动了我,农村的孩子是那么的容易满足,那么的纯朴。自那以后我经常在想自己是否能为这里的人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一些途径知道,当地小学都实行一费制,一年的学费只有160元,尽管这样仍然还是有一部分家庭无法承担。这一信息让我萌生了资助这里小孩子读书的念头。于是我想到了利用网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图片、文字让我身边的亲人、朋友看到这里的情况,了解我的一些想法。朋友们的凡响出乎我的意料,朋友们都主动找我,说要帮助这些孩子,其中一位还跟我抢着要资助范塞艳。更让我感动的是,我一位远在英国留学的老同学,看到了我的空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她也要资助学生,让她在上海的亲人汇钱过来。更是表明如果英国这边能汇钱到这里,她会发动身边的朋友也来关注这里的。第一次就联系到了9人来资助了这里10位小朋友的学费。

与此同时,我认为资助者与资助对象之间能够有更多地了解、沟通,成为一种长期、定向的帮助会更好,也想给资助者一个更直观的概念,我便尽自己的力量去到那10位小朋友的家里进行家访,跟他们说明情况,让他们的父母能够支持孩子好好念书,并为他们拍照片,同时把照片传送给资助者,让他们之间有互动,那些资助者看过自己资助对象的照片后,越加表示要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来完成学业。另外,我从上海出发的时候就带来了一箱的文具,每一次家访我都会送上一套。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就会觉得很值得。直到我离开时,我一共联系资助了17位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小朋友。

也许是山区里孩子的纯打动了我,总是想能多接触他们,多为他们做点什么。同样是孩子但就是由于出生地的不同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在这儿的乡镇里很多小学是没有开设英语课程的,而在上海,孩子才开始呀呀学语时就教他们读ABC了,再次地让我为这些孩子们感到惋惜。于是我便向领导提出利用空余的时间给这里的小学上英语课的想法,领导相当支持。但由于这里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英语教材。当时我想既然提出了想法就要坚持做下去,尽我的力量来帮助这里的孩子,让他们感受一下英语,培养他们的兴趣,不让他们输在起点上。我很感谢我的家人,当我把这想法和困难告诉爸爸的时候,爸爸马上说:“你的想法很好,教材的事你不用担心,爸爸来想办法。”几经周折总算在2005年9月下旬的时候把100套教材给运到了碧寨,同时还寄了一箱笔、本子等文具。尽量不让孩子们为了学英语而出一分钱。2005年“十.一”长假过后,我就开始给裕民小学的3个班级上课了,每周六节课的量对于我来说并不觉得累,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带给了我很多欢乐,在课堂上我尽量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言,一方面可以给他添加些铅笔、橡皮等常用文具,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一年的生活里,有一件事情是我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当时的画面时常在眼前浮现。那是我第一次亲自面对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她是以乡第一的成绩考入县城一中的,成绩很不错,如果就这样放弃了很可惜的。当一个志愿者得知她情况时就主动联系我,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我们驱车来到了中寨村。中寨是碧寨的贫困村,地处高山冷凉地区,一路上的路况之差也是我没有想得到的,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了这个学生的家。她家的条件非常差,家里连一盏灯都没有。她的父亲脚有疾病不能在田里干活,也正是因此她的孩子选择放弃学业,回家来帮家里干农活儿。通过我们的努力女孩的家长最终答应再苦也会让孩子读下去的。在这过程中有一段对话让我忘不了——“你在农田里干活的时候想不想学校的生活、想不想同学们的欢笑声?”她哭着说:“想!”,“想,就跟我们一起走,难道你要在大山里过一辈子,你甘心么?等你考上了大学,可以像我们一样成为志愿者,回来家乡帮助更多的人。”

那天带给我的震撼太大了,我把这一天的经历以“直击——失学”为标题并配上在一路上所拍的相片发表在网上我的空间中。整整三大篇文章,网上的反应很大,我更是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鼓励我坚持下去。

之后,我一有时间就跟当地的领导一起下乡,走访了三家村、中寨、摆达、天宁、滥坝寨、新林、堵墩河、团坡等多个村社,让我充分地看到农民最艰辛的一面。我还在今年农忙时期,在村上住了10天,为烟民采烟、串烟。体会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

转眼一年的服务期即将结束,这一年的生活我懂得了“惜缘”、“惜福”这两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