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青春 献边陲
青春彩云南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09日
胡小五,一个普通的南京姑娘。大学毕业后的她,响应团中央“西部志愿者”的号召,来到了边陲耿马支教。在两年的支教生活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情和爱使贫穷山寨的孩子从“不想读书”变成“渴望读书,走出大山”的嗷嗷学子,默默践行着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在二○○五里,她被评为 “感动南京十大杰出人物”、“南京市十佳市民”、“十大杰出志愿者”。支教服务结束后,向当地的组织部门递交了申请,自愿留下来,实现她多年振兴边疆民族教育的宿愿。她深爱着这片热土。她说:“人生就是奉献,就是付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收获是永久受益的宝贵财富。”她愿终身留守边疆,奉献民族教育事业。
2003年8月,23岁的南京晓庄学院江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胡小五与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坐上了开往西部的列车。一晃三年过去了。她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着,从“用竹片围起来的山寨小学”开始,到现在的耿马“五华民小”。这期间,当地的领导及有关部门,根据她在支教服务的表现,让她挑选工作部门,但她执着不去;家乡的亲人也规劝她到南京工作,因为那里的工作、生活条件毕竟比边疆优越得多,在加上她有“2005年感到南京十大杰出人物”、“南京市十佳市民”、“十大杰出志愿者”等荣誉,回南京工作难道还有问题吗?践行着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至理名言。是这里纯朴的民风,乡野的生活,山区贫困学生渴求的目光以及他们艰苦的学习生活条件,震撼了她年轻的心;她积极拿出自己的生活费,帮助他们购买书籍、资助贫困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岩的三年级小男生,语文只考了2.5分,老师要他留级,但家里实在太穷了,父亲决定带他回家。见到胡小五,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要读书。”在新寨小学20多天的时间里,她经常带着去吃饭的傣族学生贺岩巩,在她借调到“先教办”时,特地到傣族寺庙里哀求老和尚,做了一根傣族特有的护身符——“生命线”。这份神秘的礼物打动了老和尚;在县地税局办公室、在“云岭先锋”办公室、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她兢兢业业,不怕苦和累,积极到各乡镇调研,及时编报动态调研信息,多次被县、市级采纳,但那份用知识点燃的对山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奉献和热爱并未泯灭;2005年6月,她如愿以偿,在耿马五华民族小学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
她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使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有提高,而且在科技、艺术、运动等方面也有发展。去年的校冬运会,他们班打破了被高年级垄断20年的团体奖杯;在全市第二届青少年才艺大赛上,他们班有9人去临沧参加了复赛;现在她正带领学生开展“火箭航模”科技创新活动,准备迎战明年云南省的科技大赛。她被荣幸地评为2005——2006学年度“优秀辅导员”。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的她,在“白马”这个她的梦开始的地方,用青春热血浇灌的民族教育之花,一定会迎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