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青春彩云南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10日
一、社会的不和谐音--未成年人犯罪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按照他的说法:“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6次提到“和谐社会”,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今后数十年的奋斗目标。
虽然“和谐社会”的内涵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但我认为和谐社会可概括为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使人们生在一种团结友爱、和谐共济、和谐相处的社会中,社会的平安稳定和活跃有序应是和谐社会的最主要标志。要实现这目标,需要每位社会成员检点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通守合法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而不能为一已之利损人利已、损公肥私,甚至违法犯罪。然而遗憾的是,犯罪--这种破坏和谐、有害稳定的行为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据新华网报道,199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8986人,占批捕总数的6.5%,2002年批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批捕总数的8%,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69780人,占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总数的9.1%,比2002年上升了12.7%,全国检察机关自1998年至2003年共批准逮捕未成犯罪嫌疑人317925人,占全国批准逮捕总人数的7.3%。事实说明: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容漠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未成年人胸无大志,贪图享受,是非不辨,美丑不分,霸气十足,他们有的盗窃抢劫、有的伤人害命、有的公然滋事,扰乱社会秩序。近些年查处的案件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数量在增长,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的的特点,同时未成年女性犯罪人的数理也在不断增加,外国有学者说过,从某种程度上说性犯罪,特别是未成年女性犯罪是衡量全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标志。未成年人犯罪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社会和家庭的稳定,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他们的违法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是社会的不和谐音。更为重要的是,未成年人是我们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犯罪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探寻其原因,进而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二、思想道德品质低劣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主观内因,是其他各种消极因素发生作用的根据,行为是思想的外化,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就是其不良思想品德的表现和外化。思想是指引人前进的明灯,有了正确的思想,心中有社会,心中有他人、踏踏实实的人,境界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去侵扰他人,危害社会。相反,如果思想颓废,自私自利,追求享乐,好逸恶劳,那么距离违法犯罪也就不远了。由于缺乏理想和信念,对西方生活方式盲目追求使一些未成年女性美丑不分,成为性犯罪的主体,不择手段攫取钱财;对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的盲目信仰,使许多未成年人小小年纪就伤人害命,无恶不作,这些例子已一再说明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引会使未成年人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道德是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堤坝,是人崇高、善良、美好的征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说过:“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历史证明,道德是一种长久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就可以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自觉远离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走健康发展之路,终身受益;相反,如果失去了道德的内在约束,便如大坝决堤,无恶不作,违法犯罪自是在所难免。近些年查处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印证了这个真理,贵洲15岁两姐妹杀死双亲的理由仅仅是为了不愿受到父母的管教,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烧死25人的少年仅仅为了报复网吧管理员,广东两名未成年人拳打脚踢路边乞丐既而放火烧之,仅仅为了取乐。他们何以如此冷酷无情,自私凶残!究其原因,道德观念淡漠,缺乏起码的同情心,是非不分,唯我独尊的不良品质才是罪魁祸首,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现在的孩子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不懂得人与人相处的道理,这是个大问题”。可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其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关心他们的品质,教会其分清善恶美丑和与人相处的基本道理进防止他们违法犯罪的治本之策。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
未成年人犯罪是其不良思想道德的表现,预防他们犯罪主要还应靠修炼其内功,增强其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其人格品质,这需要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在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未成年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因而也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成为怎样的人,主要取决于5岁前对他的培养,5岁前没有把孩子教育好,那么将来不得不重新教育”,中国也有“三岁看天,七岁看老”的古话,说的是相同的道理。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塑造其高尚的人格,长大后就会事半功倍,如果已铸成错误再进行矫正,将是事倍功半,因为一个人的品格类型主要形成于未成年时期,成年后只是少年时期的毛坯加工定型而已。现在的家长都着重于子女的智育,总希望孩子早日成才,殊不知只有先成人后才能成才,正所谓千育万育,德育为先,千教万教,教会做人。
其次,学校要发挥其德育的主阵地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红样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出许多知识丰富,但思想道德贫乏的学生,近年来出现的“尖子生”,犯罪时间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后类似的悲剧难保不会重演!教育学生做人不仅仅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也不仅仅是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事,而是发动全体教职工随时随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惊醒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来年搞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名礼诚信,团结友善,这样自然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增进人际和谐。
再次,社会各界都要注意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未成年人每天都要与社会接触,如果社会环境不好,未成年人在家庭和学校所受到的正面教育就会被抵消,甚至前功尽弃。所以社会各界包括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健康的文艺作影响未成年人,丰富其精神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引导他们识别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培养其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对一些有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扬腐朽、暴力、色情的垃圾作品进行清理,对有碍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场所进行整顿,防止其毒害未成年人的心灵。更重要的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为未成年人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才可能获得成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才会减少,和谐社会才可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