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
青春彩云南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10日
探索新路子 创造新经验
——2006年大理学院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共青团大理学院委员会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至今,已成为大中专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品牌。大中专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历经20多年的风雨历程,结出了丰硕成果,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示了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巨大优势,高校共青团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较为完善、成熟的组织运行机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诸如,地区差异、高校差异,学生结构、生源以及专业等方面的差异,对高校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活动时效性、针对性的影响日益突出。客观上就要求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不断创新,探索新路,方能不断巩固和深化活动成果。
对此,我们就2006年大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一些有意的探索,走了一些新路子,有了一些新经验,以下是基本做法及几点经验和思考。
一、大理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做法:积极寻求与地方党政部门沟通、合作,围绕地方党政中心工作并从中找到结合点。
大理学院对今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及早进行了谋划。根据团省委确定活动主题,及时与大理州委宣传部进行沟通并初步达成协议,将大理州提出的“千名大学生宣传禁毒防艾进千村”活动与学校2006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着手编制活动实施方案。活动方案经双方研究同意后下发大理州各县市和有关职能部门,该方案上报省委宣传部后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大理州州委宣传部除提供活动所需宣传资料外,还拨出专款直接对该项活动进行支持。根据活动方案,该项活动基本覆盖大理州12县市的乡镇、村社,全校有2300多名学生参加,其中近1000名大理州返乡学生回原籍开展活动,近1400多名学生以服务对的形式参加活动。在活动期间,学校派出的各支服务队均得到服务队所在地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许多县市由分管领导亲自抓,层层作要求落实责任,安排专人为学生做向导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有的县,如永平县还以县委常委会的形式研究并组建临时性的专门工作机构负责抓此项工作。各级媒体也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扩大了活动辐射和影响面。活动结束后及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收到大量论文和调查报告,其中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学校对评审出的近200篇优秀论文和调查报告进行了表彰,活动效果较好,大理州近20万人直接或间接受益,学校两千多学生参加活动并受到教育,得到社会及媒体高度关注和良好评价。
二、大理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经验和思考
1、确定主题、找准结合点是关键。
过去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上,更多的是局限于团组织内部协调联系或直接与具体服务队实践地的党政联系取得支持,活动内容、主题和形式基本上是学校自行设计,较少考虑地方党政工作的实际,地方党政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其中。有的地方甚至会认为,大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对本部门工作没有帮助,而是添乱。因此、一直以来地方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得到的支持也是碍于各种面子表面上给予的支持,缺乏更多实质性的帮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效果和质量。今年大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传统项目办出了特色和亮点。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成功地将学校的教育活动及内容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上,我们将开展以禁毒防艾为主要内容的“千名大学生宣传禁毒防艾进千村”活动作为学校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树新风、促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重要内容。主题的确定既充分考虑了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教育培养学生需要,又充分考虑地方党政工作的实际,使二者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实现有机结合,上下联动,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这种结合,既服务了社会,又教育培养了学生,同时也有效地配合了地方党政工作。
2、关注热点、围绕党政中心是基础。
目前,毒品和艾滋病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云南省是毒品进入我国、流向世界的重要通道,成为全国毒品和艾滋病较为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大理州地处滇西交通枢纽,是深受毒品和艾滋病之害的重灾区之一,大理市被公安部列为全国重点整治的毒品中转站集散地之一。全州有吸毒在册人员12000多人,艾滋病感染者在3000人以上且12县市均有分布。对此,大理州委、州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采取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但面临的毒品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是一个关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的现实课题。因此,我们将所确定的“树新风、促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与大理州委宣传部提出“千名大学生宣传禁毒防艾进千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正顺应了这种形势要求。正是这种形势和任务需求为大理学院与当地党委、政府联合开展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3、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前提。
大理州山区多、民族多、居住分散,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禁毒防艾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靠党委政府仅有的人力、物力一时难以有效实现宣传教育等工作目标。大理学院作为一所办在地州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及人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具有较为齐备的医学专业和教育专业,在开展宣传教育和禁毒防艾宣传及预防医疗咨询服务等方面更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支持。作为地方党委政府,他们拥有巨大的行政资源优势,这恰恰又是地方高校所缺少并希望得到的。因此,我们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确定的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体要求和部署,通过今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平台,结合学校和大理州实际,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要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我校千名大学生利用暑假返乡之机开展禁毒防艾进村入户宣传教育,推动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倡导树文明新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实现了地方高校与地方党政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了各自优势,有效整合了有限资源,取得了巨大成效。
4、加强指导、理顺关系明确任务是保证。
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各方面的通力配合,分工合作。为保证此次宣传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活动方案的形式加以明确,由州委宣传部牵头,建立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工作运行协调机制。由大理州禁毒防艾办公室等部门提供所需宣传材料并组织专家对招募的志愿者团队和个人进行集中培训。学校负责人员招募、组队和具体活动的组织实施。地方各级党政重视,宣传部门、团组织负责具体协调和配合,明确专人具体指导和协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做好宣传服务和舆论氛围营造。在活动期间,有的地方党政领导还专门深入实地看望、慰问开展活动的师生,为师生协调解决有关生活、工作问题。学校分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也利用暑期时间深入各团队服务地进行工作指导,及时协调处理活动中各种困难和问题。正因为注意加强对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有明确的工作关系和工作任务,各方面齐抓共管,从根本上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结论:在2006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理学院与大理州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合作既是一次初步的探索,同时也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为我们不断深化新形式下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活动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