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小小志愿者

青春彩云南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五华区新萌学校少先队结合教学安排,从智障学生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不断发展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完整人”的教育为最终目标,设计了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将家长作为了孩子主要的辅助者、引导者之一,将整个活动从校内延伸至了校外、从智障学生拓展到了教师、家长,实现了全员参与的活动效果。 

  “学习雷锋 做小小志愿者”教育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体验从知善、学善、行善、习善到扬善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长期的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善”的道德观念的同时,将做好事成为自己日常的行为习惯,并在活动中体验做小小志愿者的快乐。 

  “知善”——利用各种契机和宣传阵地宣传有关雷锋的事迹;动员全体师生加入到学雷锋的队伍中。 

  “学善”——诵读中华经典、观看先进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在榜样身上学习善的行为。 

  “行善”——在学雷锋日组织学生用擦桌子、拖地积攒下来的水为行道树浇水;布置学雷锋的社会实践作业,邀请家长作为智障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 

  “习善”——在学校,大队部把“小小志愿者”的评选与常规评选的工作结合起来,用习惯养成的方式引导、督促孩子坚持每天做好事;在家里,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邀请家长陪同、引导孩子坚持每周周末做一件好事,从而巩固、拓展了学生做好事的范围与内容,将行善与习惯的养成相统一。 

  “扬善”——通过每周的校会和班队活动对活动中涌现的好人好事予以表彰,积极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身边人,激励和引导学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不断培养崇善向善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本次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体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学生在整个知善、学善、行善、习善、扬善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善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目前,我校学生因智力程度的限制致使对善的理解还显浅薄、行善的方式还显单一、行善的主动性和习惯的养成还有待加强,但我校会继续将此活动以更多样的形式开展下去,不断强化、巩固学生行善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对善的含义的理解,扩大学生行善的内容和范围。同时,我校德育处已将此活动作为本学期我校德育及少先队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来进行开展与落实,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不虎头蛇尾、不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