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青春在基层——行走在乌蒙特困区的西林扶贫大学生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3日

  2017年7月17日,由西南林业大学五名大学生组成的“大学生扶贫工作队”赴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暑期实践活动。这次实践活动由西南林业大学团委联合上高桥乡政府共同举办,五位大学生深入云南省最贫困的乌蒙山区,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走乡入户,发挥专业优势,切身体会贫困,将精准扶贫做小做细。

 

  上高桥乡属乌蒙特困区,是大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区域。“来到上高桥乡,你们就是上高桥人,做基层工作要沉得下去,明白你们肩负的责任,抱着学习的心态,踏踏实实完成工作”。西南林业大学团委书记杨欣临行前的语重心长还在耳边,五位来到村里的学生仍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张桌子,几条板凳,两张床,一口锅,几只碗就是全部’家当’”,扶贫队队员曹正刚家庭条件较好,上高桥乡的生活让他第一次对贫困产生了直观的认识。

 

 

 

  上高桥乡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彭迪也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作为一个“过来人”,他很理解师弟师妹们的心情,“不走进看看,永远不知道有人在过这样的生活”。扶贫队在上高桥乡政府的安排下,承担了贫困对象动态管理、组织群众会议等具体工作。

 

  对于学工科的学生来说,撰写公文稿件是陌生且畏惧的,从零开始,在网上找相关资源,请教前辈,从新闻稿、心得体会、讲话稿的组成、格式、排版再到公众号的运营都从头学起。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信念开始尝试撰写,反反复复修改、校对、完善。笔尖摩擦纸张,指尖敲击键盘,扶贫队员杨美琼用心写的第一篇新闻“农民贾益旭:我不当贫困户”发表在“微上高桥”公众号,之后被春城晚报、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多家媒体转发,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被报道的当事人也因此受到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和资助。一个月里,同学们陆续写了16篇新闻稿发表在“微上高桥”微信公众号上,1篇被省级以上媒体录用,3篇被县级以上媒体录用。

 

  扶贫队在开展“三评四定”中民主评议工作中,切实体验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一个村民小组中的村民,经济情况大多差别不大,如何使民主评议的结果真实可靠、令村民信服成为扶贫队必须面对的问题。马铃薯是上高桥乡村民的主食,扶贫队开群众会经常早出晚归,有时正值饭点,村民会捧出自产的洋芋、腊肉、腐乳,扶贫队员和村民们边吃边谈,距离拉近了,村民们也畅所欲言起来。实地调查了解情况、走村串户访问民情,扶贫队用脚步丈量上高桥乡,用真情实意感动上高桥村民。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家,他的形象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根据政策,老人家要被剔除出贫困户,我本以为他会不同意,没想到老人家平静的接过表格,认真填写起来,并没有因为被剔除贫困户就有怨言。他对我们说,‘通过自己勤劳的付出,这几年收入还可以,所以今年自己建了房子,还得到了一些政策的扶持,一家人都很满意,感到知足了。’老人家那句‘好日子是通过自己苦来的,老想着靠这靠那的,这种思想要不得’令我们在场的人动容。”扶贫队员曹正刚回忆起他扶贫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仍很感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的思想在乌蒙山贫困地区扎根发芽,扶贫队员发现“等靠要”在这里已经鲜有踪迹,大家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政策帮扶和科技帮扶,加上一双勤劳的双手,都对摘掉贫困的帽子充满信心。

 

 

 

  “乐山乐水 无怨无悔”,这八个字的西林精神被扶贫队带到上高桥乡,为尽早完成任务,扶贫队晚上加班到凌晨四点多,三天的时间,完成了上高桥乡20000多人,3545非建档立卡户、1740建档立卡户、1556贫困户的信息照片上传工作。扶贫队员杨湘艳说,“系统录入枯燥、压力大,有时候真有一种不想再做或者随便做做的想法,但想到几秒钟的信息录入,数据背后却是一个家庭,也许由于我们的疏忽就会对一个家庭产生一辈子的影响,便又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不敢松懈。”

 

  两个月的时间,西林大学生扶贫队融入当地政府,以普通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扶贫工作,他们的付出也获得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认可和高度评价,“这五位同学在上高桥的两个月里不叫苦累,学习劲头足,在工作中讲政治、守规矩,发挥专业优势,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政府和老百姓都一致认可”,上高桥乡政府对同学们的努力给予肯定。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帮助贫困地区,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贫困”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这五位行走在乌蒙特困区的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最美青春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