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边陲陇川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8日

  走进边陲陇川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阡陌相连。境内世居着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粟族、德昂族,属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农业县。静谧的古县,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瑰宝。2018年7月14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团委、本科社区、思政理论教育部师生几经辗转,终于抵达陇川县。 

 

  精准扶贫,见证改革发展 

 

  广山村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是一个以景颇族为主的村子。1947年建寨的广山村,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四代不同的民居,它们直观的反映了时代特色,也鉴证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为了深刻体会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我校社会实践队抵达广山村围绕改革脱贫进行实地调研。广山村全村158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甘蔗等农作物。原先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让“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经济落后,发展困难。 

 

 

 

  改革春风起,广山村人民因地制宜,依托景颇文化,利用新模式助力发展。当地政府精准施策,为广山村景颇文化旅游发展献计献策,帮助广山景颇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 

 

  三宝一绝,传承百年匠心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户撒刀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刀、宁夏裕固族的保安刀并称为全国三大民族刀具。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说刀之锋利能同时挥刀斩断25条毛巾,连续斩断钢筋后仍旧刀刃平整无缺口。带着对户撒刀的敬仰,社会实践队来到户撒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项老赛家,一睹“硬可斩铁 柔可绕指”的陇川三宝——户撒刀。 

 

  听“刀王”说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制刀时,户撒刀要经得住炉火的炙烤,近1000度的炉温,反复敲打20000多次。百年古法,千锤成钢,细微之处,彰显阿昌族人民的匠心精神。

 

 

 

  硬可斩铁 柔可绕指 

 

  在调研中,我校师生也感受到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正在被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所冲击,年轻的阿昌族人越来越倾向于外出打工,户撒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保护。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像项老赛一样的手工匠人,不忘初心,坚守民族文化,努力革新技术,用不变的匠人匠心传承和发扬着户撒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