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2018年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9日
根据国家民委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文明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建设名单的通知》(民办发〔2018〕71号),云南民族大学被列为了 2018 年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建设单位。共青团云南民族大学委员会高度重视,积极部署、组织了云南民族大学 2018 年暑期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前,云南民族大学32支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小分队均已按计划顺利完成社会实践调研工作。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和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创新实践,激励更多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10月26日下午,云南民族大学校团委在致远楼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了云南民族大学2018年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会。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民语委办公室副主任郗卫宁,省文明办综合处卢占朋,云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委宣传部部长杨泽泉老师,校团委书记屈睿老师,校团委副书记李春亭老师,校团委组织部部长林敏老师,各学院分管团学工作的领导、团委书记老师等莅临分享会现场,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立项的各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及小分队成员参加了本次分享会。
校团委屈睿书记为本次分享会致辞。他首先代表云南民族大学对到场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并向他们长期以来对云南民族大学的改革发展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以及积极参与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老师同学表达衷心的感谢。
屈睿书记指出,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社会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为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学校将加大力度,把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以有效举措推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融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接着,在本次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较具代表性的五支小分队项目负责人上台进行了成果、心得分享。
云南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赴少数民族地区推普脱贫攻坚宣讲团小分队赶赴富本、南甸等11个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实践活动。“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他们针对问题要点带领当地村民开展了多种喜闻乐见的活动,耐心地给村民讲解语言扶贫app的使用,协助当地村委开展创普活动等,促进当地村民接触先进文化以推动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赴云南省哈尼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特点研究分析小分队招募当地大学生志愿者并开展了21天的乡村公益夏令营。“筑梦大山之边,构爱心灵之间”,关注留守儿童,通过家访,举办运动会和联谊晚会的形式传递温暖。
校团委"青年之声"运营中心赴云南大理古城区非遗宣讲调研小分队将主题定为“拾遗大理”,意为“探拾非遗文化,走大学生的非遗保护之路。”赶赴大理州多地,深入白族村落进行“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活动,对白族扎染和大本曲进行学习,采访其传承人,寻找发展困境及解决方案。大学生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强大的后备军,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赴云南省河口县小分队以"禁毒防艾,你我同行"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宣讲活动,向河口县当地村民普及了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号召村民提高防毒防艾意识,积极号召各界人士“实践出真知,工作要落到实处,绝不能空喊口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委员会赴昭通彝良县精准扶贫调研小分队深入当地走访调查,了解镇情、乡情、户情并做出了切实有效的研究报告,力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挥洒青春汗水,为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接下来,在场领导为我校11支社会实践小分队颁发 “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
据悉,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校青协赴寻甸调研小分队入选“青春致昆明筑梦新时代”全国大学生暑期昆明实践专项行动小分队,应用技术学院赴河口“禁毒防艾”小分队入选2018年青少年禁毒防艾宣传暑期志愿服务专项活动小分队。学校还推荐了7个项目参与2018年第四届寻找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的竞争,此外还有8个团队被评为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重点团队。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可很多人的力量是强大的。相信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同学们不仅能收获实践经验、提升综合素质,更能达到个人成长进步与志愿服务社会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