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市人民医院5名援助湖北团员青年的战“疫”故事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9日

  “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90后、00后。开远市人民医院援助湖北的白衣战士回到开远半月有余,他们从激烈的战场带回了爱与感动,去听听5位团员青年在战“疫”中令人暖心的故事吧。 

 

 

 

  211日,开远市人民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成立,5名共青团员如愿以偿的加入这支队伍,援助湖北。

 

 

  212日,5名团员青年作为医疗队员来到湖北咸宁嘉鱼县,立即投入患者救治工作。消毒隔离,接待病人,静脉输液,护送患者做检查,发放午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每4小时帮患者测体温、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等…… 

    

  由于身穿密闭的防护服,平时简单的操作,在此时变成了高风险、高难度的操作。穿防护服时间久了,也会有闷热难耐,甚至有些缺氧的感觉。上班前他们不敢喝水,尽量少吃东西,以防上班过程中因为个人问题而影响工作。下班后,因口罩的严密性,他们的脸、鼻梁、耳朵全是压痕,甚至起泡、磨破皮了……但他们从没有过一句抱怨,毅然坚持前行。 

    

  金吉坤“别担心,我只是换个地方去工作而已” 

 

  金吉坤,1996年出生,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面对疫情,他没有半点犹豫,金吉坤是医院内最早提交请战书的医护之一。

 

 

  出征前,我怕父母担心,没有把要去武汉支援的事告诉他们。但事总瞒不住,出征那天,面对亲人的不舍,父母的担心,我对他们说,“别担心,我只是换一个地方去工作而已!”但我心里却充满了忐忑。 

    

  在嘉鱼县的日子,我从早到晚连轴转,随叫随到,“超长待机”,满血工作。有很多年老体弱的患者,他们咳嗽无力、痰液难以排出,我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们翻身、叩背。看到他们被病痛折磨,我只有更加耐心、细心对待他们。渐渐地,好多患者都认识了我,记住了我,夸我动作轻,技术好,我累并快乐着。

 

  3月初,我给外婆打电话报平安,电话一直没人接,询问母亲后,我才得知从小到大与我最好、最亲的外婆突发急性脑梗死,伴轻度心梗住院了,一侧肢体偏瘫,生活无法自理。而父母却一直瞒着我,不想让我担心,外婆也叮嘱家人不要告诉我,要我好好工作,不必担心她的身体,希望我能够平平安安的回家。 

    

  一边是使命,一边是最亲的家人。我一个人躲在被子哭过好几次,但每天穿上防护服,职责所在,我就告诉自己不是小孩子了,必须打起精神投入战斗中。外婆还在等我回家! 

 

  普洪刚“没有年纪大小之分,我只是一名先锋战士” 

 

  普洪刚,1997年出生,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护士。普洪刚是出征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听从国家召唤、使命必达的先锋战士。 

 

 

  出征那天,从小抚养我长大的奶奶泣不成声,今年已经是第六年没有陪奶奶过年了,觉得特别对不起她。 

    

  战“疫”的第二周,我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我有点担心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我不敢多想,坚持工作一天后,去做检测,还好只是普通的感冒,我悬着的心放下了,继续带病坚持投入战斗中。因防护服、口罩的密闭性强,加上感冒,汗水与鼻涕夹杂在一起,口罩很快就湿透了,但我不能摘下口罩,只能坚持到下班才脱下来。在医院的每个战士年纪都比我大,他们不停地安慰我、照顾我,我的感冒很快好起来了。 

 

  每次走进病房,听到的一声声谢谢,一声声辛苦了,我都无比欣慰。35床的大伯隔离的时间比较长,平和的他日渐烦躁,面露焦虑,时而沉默不语,时而发一点小脾气,日渐长长的胡子也没心情打理。我工作间隙和他闲聊,得知他开的面馆停业了,毫无经济收入。我劝他放松心态,康复后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看他胡子长了,我买了刮胡刀帮他刮胡子。刮胡子后,大伯对我说,“谢谢你!等疫情结束,来我家面馆坐坐吧!”听到大伯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到很暖心,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张发超“既然选择这一行业,这就是我的责任” 

 

  张发超,1994年出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护士。从决定报名援助湖北的那时起,他就做好了时刻冲锋陷阵的准备。面对疫情,张发超展现出自己沉稳的一面。 

 

 

  我在开远工作有5年了,出征那天,父母不方便来送行,但父亲给我打来了电话,只说了一句,“既然选择了学医,那便去,我不反对,但要做好个人防护。”我知道父母亲非常担心我,但他们都只能把担心转化为对我无声的支持。 

    

  刚到咸宁嘉鱼县时,当地人民的热心接待,让我们能更好的投身到工作中。第二天嘉鱼便飘起了鹅毛大雪,工作人员给我们送来了保暖的大衣,这更坚定了我们能战胜嘉鱼县疫情的决心。 

 

  我在嘉鱼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病人的思想工作。有的病人在没有确定为排查对象之前,会感到很恐惧,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有的病人难以接受其被完全隔离的事实,否认自己是“排查对象”,强烈要求出院。为此,在科室护士长及医生的带领下,我们商讨制定了详细的心理治疗方案,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孤独感、恐惧感,还尽可能满足患者所需。有一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大伯,住院隔离的第10天,心情烦躁,特别想出院。因隔离期还未结束,大伯还有点发热,我们不能让他离开,大伯为此就闹情绪,不愿意配合治疗。我劝他,“我们不远万里的来支援湖北都不觉得辛苦,你再坚持几天。”或许是被我说的话感动了,后面几天,大伯积极的配合我们的工作,很快得以康复出院。 

    

  还记得我所在的医护小组治愈了一位86岁高龄的重症患者,出院的时候,老人虽走路颤颤巍巍,但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感觉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杨席“家人是我坚强的后盾” 

 

  杨席,1996年生,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科护士。杨席是一位95后奶爸,他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三岁半,小女儿满十个月了。上有老,下有小,杨席仍义无反顾的驰援湖北。

 

 

  我决定要出征湖北咸宁后,第一时间告诉的是我的妻子,妻子非常支持我,嘱咐我,“不用担心家里,在前线只要安安心心工作,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有了家里人的支持,我更加有信心了。 

    

  在嘉鱼县,我遇到很多暖心的事情。当患者看到防护服写着“云南”二字,知道我们是从云南来支援的,对我们非常亲切,患者跟我们交流的时候会小心地保持距离,怕传染给我们。我总是告诉他们,“没事,防护服严密,你们不用担心。”我也遇到很多困难。防护服穿戴时间长引起耳痛、戴双层手套难以穿刺、时间长了眼罩起雾看不清等,也会遇到与患者有沟通障碍、患者隔离时间长脾气暴躁不听医护人员的安排等问题,但我都能一一克服,我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履行职责,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护理好每一位患者。 

 

  我每天都会打电话回家报平安,每次打电话回家,电话时不时会传来大女儿问我什么时候回去的声音,还有小女儿的咿呀声,我就会忍不住特别想念家人。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回去,因为我的使命还未完成。我要勇敢往前,不辜负妻子和家人们对我的期望。 

    

  李正文“还记得第一次在嘉鱼上班的日子” 

 

  李正文:1996年出生,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充实、通透、有意义”是李正文在嘉鱼最大的感受。短短的相遇,让他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转过身看着留在身后的脚印,每一件带领我成长的故事,都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不停地播放。 

    

  还记得第一次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第一天上班的感觉。穿上防护服,我感觉呼吸困难,戴护目镜、戴手套使各种护理操作变得很束缚,再加上几个小时连续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煎熬……但这些问题都没有难倒我;第一天上班,我就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困难,2680岁的老爷爷不会说普通话,在日常护理、与老爷爷沟通等方面都很艰难。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为了与患者们更好的沟通交流,每天不断向当地的医护人员请教,努力去学习当地的方言。就这样,我每天慢慢一点一点的学习,在与患者沟通方面变得顺畅多了,工作的开展也顺利了许多。 

    

  有天出门看到路旁的樱花、玉兰花都已经盛开,我想,“要是往年大家已经开始计划踏春看花了吧!”我相信再坚持一下,等疫情过去,花儿会更加芬芳。 

    

  今后,开远团市委将会继续激励广大青少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激励和引领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作为使命,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继续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绽放青春,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