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普洱市委:“123”强力驱动,青年夜校“青力”破圈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0日

近期,“夜校”这个颇具年代感的词汇,占据了很多普洱青年的夜生活。为满足青年群体自我提升、破圈交流的多元化现实需求,持续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团普洱市委立足实际,找准青年需求的结合点和共振点,做青年友、聚青年力、集青年智,积极探索形成“123”模式,将青年夜校打造成直接联系、服务青年的前沿阵地,以及具有普洱特色、青年乐见、广泛参与的共青团服务青年新品牌,不断引领青年与城市共成长。


“一盘棋”高位部署强化推动落实


微信图片_20241010175406.jpg


由团普洱市委统筹,联合县级团委同步开办青年夜校,以“青年之家”为基本依托打造青年夜校矩阵,实现10个县(区)阵地全覆盖。市级层面加强夜校全流程指导,策划课程版块,形成课程菜单,每月初通过“青春普洱”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市县两级青年夜校月度排课表,同时结合上月精彩回顾进行宣传报道,真正达到市县资源一体共享、课程一体呈现、成效一体展示的效果,广泛吸引青年参与;坚持立足团内、面向社会,推动团的组织网络、工作力量、服务项目在青年身边实现有形化、日常化,把青年活动阵地建在青年最需要、最常去、最聚集的地方,真正让青年夜校嵌入青年“15分钟工作生活圈”。


“2+N”多元课程激发青年活力


微信图片_20241010175406_副本.jpg


以青年夜校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青年群体量身打造“常态化+特色化”活动体系。聚焦茶咖文化设置2项“必修课”。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普洱市“千年茶韵·一城咖香”定位,将茶艺、咖啡两类课程贯穿青年夜校始终,让广大青年走近普洱两大产业,以茶为媒、以咖会友,一站式解锁“左手咖啡右手茶”的普洱生活方式,深度领略普洱茶咖文化。聚焦青年需求丰富N项“选修课”。结合青年在文体、技能、健康等不同领域的学习新形势新需求,不断丰富夜校在宣传教育、技能培训、交友联谊等方面的服务功能。2024年以来,共开设健身、舞蹈、中医养生、陶艺、烘焙等30余类特色课程,服务青年群体1400余人次,全方位、多角度满足不同地域、不同领域青年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充分考虑青年日常作息规律,坚持“青年下班、夜校开门”,在工作日晚间、周末等青年业余时间灵活安排课程,引导广大青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业余“自留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样耕耘。

“三强化”促进青年夜校提质增效


bca8c0df9dfe3d1c497bd2f2859ea861.jpg


强化资源整合,建强师资队伍。以青年夜校为中心,整合社会资源,深度对接职能部门、培训机构、高校、企业等单位依托“团内资源+青春达人+典型榜样+社会力量”等渠道选配师资,挖掘青联委员、社会工作者、青年企业家等群体加入夜校讲师队伍,邀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国际制茶工程师、国际咖啡评鉴师、非遗传承人等青年代表到夜校授课,不断为夜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师资力量。目前,全市已建立青年夜校专业师资库100余人,切实把服务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强化公益导向,优化办学模式。立足服务青年的办校目的,坚持“公益+市场”的原则,确定了由各级团委主办“定方向”、第三方承办“抓运营”的办学形式,不断完善“团委引导+市场让利+青年参与”的运行模式,积极争取社会机构支持,既能满足青年低成本学习需求,又能让市场价值与社会公益共促共生,大力推进青年夜校可持续发展。目前,共有20余类免费公益课程,占比60%以上,10余类平均每节课收费不超过30元的低收费课程,在最大程度上让利于青年、服务于青年。同时,积极链接团内资源,拓展青年夜校学习平台,聚焦新兴领域青年发展,通过举办青年读书会、“普洱青年心向党 挺膺担当建新功”专场音乐会、青年创业兴乡培训班等活动,吸引上千名青年参与,切实服务青年发展。强化“用户思维”,完善评价体系。在夜校开办过程中,团普洱市委始终坚持“用户思维”,通过“普发问卷+精准调研”实时了解青年群体的学习意愿,广泛征集青年意见,回收电子问卷500余份,不断完善课堂评估与反馈机制,并针对反馈及时调整课程类别,真正做到青年点单、夜校接单,为广大青年“终身学习”的路上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探索构建“授课质量评价体系”,坚持线上高效率联系、线下高质量服务,组建青年夜校社群,通过线上留言板、线下圆桌会等方式完善反馈机制,确保参学者得到良好体验和实际帮助,让普洱青年多方位享受优质培训服务,坚持把夜校办成群众满意、青年受益的“青心工程”。


参加夜校的青年们纷纷表示,夜校的课程质量和服务水平都很高,在夜校,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交流,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业余生活增添了满满的松弛感和幸福感。下一步,团普洱市委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携手社会各界力量,深化青年夜校项目内涵与外延,把青年夜校办成青年便于参加、乐于参加,信得过、学得好的品牌项目,拓展青年实现思想进步、提升综合素质、开展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促进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


编  辑丨梁   爽

校  对丨胡   娜

校  审丨王薇淇

编  委丨金   树

来  源丨团普洱市委

投稿邮箱丨41549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