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山州委:聚焦“四题破局”路径打造青少年理论宣讲“全链条”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6日
近年来,团文山州委围绕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主题,坚持把理论宣讲作为做好文山州广大团员和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 “谁来讲”、“讲什么”、“在哪讲”、“怎么讲”,拓展理论宣讲 “触角”,丰富宣讲内容、创新宣讲形式,打造 “文小青——理润青心” 理论宣讲品牌,让 “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的理论宣讲走进青少年。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宣讲5400余场,惠及青少年群体70万人次,达到 “宣讲一次、影响一批、带动一片” 的良好成效。
强化青少年理论宣讲队伍建设,从骨干选拔、能力提升、内容打磨、多方联动、动态优化五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让宣讲方式 “活起来”。
建强骨干队伍,夯实宣讲根基。立足 “青年讲给青年听” 的优势,精准选拔储备人才,组建了98人的文山青年讲师团、民族团结进步宣讲 “青骑兵” 和“红领巾巡讲团”队伍,形成“1+N”梯队(1名核心讲师带N名宣讲团成员)。同时,建立宣讲员信息库,标注擅长领域与风格特点,确保按需调配,为不同场景、不同群体的宣讲提供精准匹配的人才支撑,从源头上筑牢青少年理论宣讲的组织基础。
深化集中培训,提升宣讲能力。针对青少年认知规律,开展分层分类的集中培训,破解 “理论讲不透、青年听不懂” 的难题。基础培训聚焦理论素养,邀请专家学者解读党的创新理论核心要义,通过 “原文精读+案例解析” 帮助宣讲员吃透精神实质;技能培训侧重表达技巧,通过模拟课堂训练用网言网语、故事化表达阐释理论的能力;组织优秀宣讲成员分享实战经验,提升宣讲员将理论讲透、讲活的能力,让青少年听得懂、能共鸣。
抓实集体备课,凝聚宣讲合力。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围绕党的创新理论、青少年热点话题确定宣讲主题,共同打磨讲义、设计互动环节,推动 “一人备课、多人复用、集体完善”;整合党史故事、身边案例等鲜活素材,搭建共享素材库,形成 “核心内容+特色案例” 的备课模板,确保宣讲内容既精准权威,又贴合青少年认知习惯。
健全联动机制,畅通宣讲脉络。打破 “单打独斗” 模式,构建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明确各单位在场地协调、受众组织、宣传推广等方面的职责,让青少年理论宣讲 “遍地开花”;建立微信群沟通平台,实时共享宣讲需求与资源,打破地域与部门壁垒,形成多方协同的宣讲格局。
健全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制定量化标准,从宣讲场次、内容创新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对优秀的宣讲团成员给予外出学习、资源倾斜等激励,对因工作变动等原因不再适合的及时进行调整,常态化吸纳新入职青年、返乡大学生等新鲜血液,通过“传帮带”保持队伍梯队活力,确保宣讲力量始终与青少年需求同频共振。
注重内容把握,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民族团结情怀、社会发展成就和青年榜样故事,实现宣讲全面化,让宣讲内容 “实起来”。
立青年志,以创新理论照亮青春航向。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少年易懂乐学的 “成长指南”,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从 “三个定位” 看文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传播好党的理论主张,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国史团史、国情省情州情、形势政策,引领文山州广大青少年树立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鲜明价值导向。
发青年声,用团结故事凝聚青春共识。充分发挥文山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优势,围绕文山州11个世居民族,挖掘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的生动实践,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民族团结进步在故事中自然流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青春共识的 “粘合剂”。
说青年话,以发展成就激发青春担当。突出时代特点,与当代青少年关心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与文山发展的形势结合起来,围绕文山三七产业园、绿色铝产业园等主题,讲述 “一棵药草富边疆”、“一块铝锭连世界” 创新发展故事,用青少年能感知的 “发展温度”,点燃参与建设的热情。
讲青年事,借榜样力量点燃青春斗志。以 “老山精神”、“西畴精神” 典型人物和楚图南、王友德、王建川等红色故事,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文山青年行业先锋榜样、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两红两优” 先进典型故事,开展典型事迹宣讲600余场次,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先锋力量真正成为点燃青春斗志的 “火种”。
注重实践融合,推进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网络,采用 “线下宣讲+线上推广” 的方式,实现宣讲常态化,让宣讲场地 “热起来”。
进机关,以理论清醒筑牢青年干部初心。针对机关青年干部,聚焦 “学用结合”,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岗位实践结合,围绕 “青年干部的使命担当” 等主题,通过 “业务骨干分享会”、“青年员工座谈会” 等载体,推动青年干部在学思践悟中强化责任意识,把理论清醒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初心动力。
进学校,用青春话语点亮学子成长之路。贴合学生认知特点,打造沉浸式思政互动课堂,在高校开展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主题宣讲,用 “专业学习与国家需求” 等话题引发共鸣;中小学则通过 “红领巾巡讲团”、“党史情景剧” 等形式,把红色故事、榜样事迹转化为生动教材;设置 “提问接龙”、“观点辩论” 环节,让理论宣讲成为点亮青春梦想的 “引路灯”。
进企业,以发展共识凝聚青年职工力量。立足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围绕 “企业创新与青年机遇”、“工匠精神的青春表达” 等主题,邀请技术骨干、青年劳模分享 “车间里的发明创造”、“项目攻坚中的团队协作”,结合 “技能比武”、“岗位建功” 等活动,用 “成果展示” 说明 “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让青年职工在认同企业愿景中增强归属感。
进农村,用乡土语言讲透乡村振兴故事。用村民听得懂的 “土话”、“家常话” 开展宣讲,聚焦 “乡村振兴中的青年角色”,邀请返乡创业青年、驻村工作队讲述 “电商卖农货”、“乡村旅游开发” 等身边事,用 “收入增长账本”、“村容村貌变化” 等实景对比,展现政策带来的实效。
进社区,以民生温度连接群众心声。紧扣社区青年关切的 “民生小事”,把宣讲变成 “唠家常、解心结” 的过程,围绕 “社区治理中的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故事” 等实例,讲清 “政策如何惠及生活”,邀请青年为社区建设提建议,让宣讲在互动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凝聚 “共建美好家园” 的青年共识。
进网络,借数字平台扩大青年理论声量。善用短视频、直播、动漫等青年喜爱的形式,打造 “指尖上的宣讲课堂”,开设 “青年宣讲在前沿” 专栏,通过精准推送、互动传播,让理论宣讲成为青年 “刷得到、看得进、记得住” 的网络养分。
注重守正创新,通过带头讲、示范讲、专题讲、体验讲、日常讲和线上讲等多种形式,实现宣讲进阶化,让宣讲效果 “燃起来”。
团干部带头讲,当好 “排头兵”。发挥团干部政治强、接地气的优势,带头走进班级、社团、实践基地,结合工作经历讲政策、谈体会。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等载体,拉近与青年的距离,形成 “一级带一级、层层都来讲” 的示范效应。
骨干示范讲,立起 “标杆尺”。选拔优秀青年宣讲员开展示范宣讲,打磨 “精品课”、“样板课”,围绕核心主题设计标准化流程,融入互动问答、案例解析等环节,为基层宣讲提供可复制的模板,让更多青年学有榜样、讲有章法。
专题精准讲,突出 “深聚焦”。依托老山 “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西畴精神” 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阵地,开展 “老山精神”、“西畴精神” 主题宣讲,让青年在专题化学习中深化理解。
互动体验讲,打破 “单向灌”。组织 “红土地之歌” 演讲比赛、红领巾讲解员大赛等,通过经典朗诵、情景演绎等方式,生动阐述党的创新理论,让青年讲给青年,让青年影响青年。
融入日常讲,实现 “常态化”。把宣讲嵌入青年的生活场景,在志愿服务后聊 “奉献的意义”,在技能培训中谈 “工匠精神”,在团建活动里穿插 “微宣讲”,用碎片化时间传递大道理,让理论宣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线上创新讲,拓展 “辐射面”。充分发挥 “文山青年” 新媒体矩阵优势,制作理论宣讲微视频、动漫短片,结合留言实时回应青年关切,用青言青语让理论传播更 “潮” 更 “活”。
下一步,团文山州委将以筑牢青少年信仰之基为核心,深化 “理论+实践+传播” 三维体系,进一步建强青少年宣讲骨干库,打造更多 “青言青语” 精品课,通过 “榜样带学、互动研学、实践悟学”,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青年成长的思想罗盘,形成 “星火燎原” 的传播效应。
编辑丨徐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