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元阳县委联合新街镇团委启动实施“梯田苗苗”志愿服务项目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
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听说,在云南哈尼稻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古歌、会跳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元阳哈尼梯田作为我国首个以民族命名、以“农耕、稻作”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农耕智慧。团元阳县委联合新街镇团委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元阳“大杂居、小聚居、多民族交错居住”的县情实际,因地制宜启动实施“梯田苗苗”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梯田少年秀、说、行”实践活动,将文化遗产保护、青少年思想引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借助沉浸体验、项目运作、参与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以文化人、以文育魂、以文聚力”的有效路径,让千年农耕文明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少年“梯田秀”,以文化浸润培植身份认同。将哈尼古歌、乐作舞(国家级非遗)纳入元阳县34所中小学课间操和兴趣班,突破“技能学习”层面,构建“感知—研习—创造”文化育人闭环。通过每日韵律感知,如模拟白鹇鸟的棕扇舞动作;每月深度研习,如探究《四季生产调》蕴含的生态智慧;每年成果展示,如举办农耕主题创作展,以实践输出激活文化创新能力。“年+月+日”常态化文化场景浸润,使青少年在“我是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认同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少年“梯田说”,以责任践行升华共同体意识。精心选拔培养34名“梯田小向导”进行“哈尼语+普通话”双语讲解服务,这一服务意义远超导游职能,成为文化传播新纽带。青少年在寒暑假、民族节庆(矻扎扎、火把节、十月年)期间,主动为游客、村民讲述《哀牢山上的水》《蘑菇房的故事》等蕴含生态智慧、民族团结、历史记忆的故事,累计服务78次,覆盖游客及村民超2000人次。这是文化传播的生动实践,是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体现,是把生态智慧、民族团结等抽象理念通过故事讲述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表达,青少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切实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担当。
少年“梯田行”,以农耕劳动淬炼爱国情怀。将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结合,按年龄分层设计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行动中理解遗产保护内涵。青少年参与梯田核心区沟渠维护行动27次、插秧收割8次,深刻体悟“四素同构”生态哲学;少年儿童开展“小护田员”行动,护田埂、除杂草27次,树立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在“一粒米的成长”田间课堂,青少年亲历农事艰辛,深刻理解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蕴含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步开展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帮扶活动,在服务中体会邻里守望、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将理论认知转化为服务人民的行动自觉,夯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家国情怀根基。
多民族青少年“共学共乐共融”。活动面向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等多民族青少年开放。通过在课间操齐跳乐作舞、农耕实践中协作插秧、志愿讲解服务中互帮互助,各民族青少年交流互动增多、共享经历丰富、彼此情感加深,逐步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结。营造不分民族、共同学习、互助成长、欢乐共享的生动场景,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积极风貌。
多民族青少年“互学互鉴互进”。活动深入挖掘千年哈尼梯田蕴含的历史文化记忆,组织多民族青少年志愿队伍,深入挖掘不同村寨的红色民族故事,运用民族母语深情讲述当地流传的红色革命故事,打破语言屏障,让群众从亲切的语境中,深切体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风雨同舟、并肩奋斗的光辉革命历程,在过程中深化青少年与群众间历史共情,有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青少年“同心同向同行”。依托“梯田苗苗”志愿服务平台,各民族青少年积极投身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与传承。各民族青少年互为师徒,彝族少年手把手教哈尼族伙伴弹奏独具特色的月琴,哈尼族姑娘热情示范灵动古朴的棕扇舞,傣族姑娘跳起热情的傣族舞。在互相切磋、协作演出的过程中,青少年们不仅掌握了艺术技能,更沉浸式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彩及其内在的统一性,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图景。
探索“三维联动”,构建“县乡村”育人机制
县级统筹,强化引领。团元阳县委以“热爱文化、奉献家乡”为主题招募青年志愿者,其队伍从142人扩充至272人。链接“七彩假期”“伙伴计划”等公益品牌资源,叠加开展阅读交流、安全普法等活动85场次,服务3000余人次。将思想引领融入服务,组织参观红色遗址,引导青少年理解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的内在联系。邀请非遗传与梯田核心区承人、传习馆演员开展“理论+实践”培训;通过“梯田青年”“新街之窗”公众号发布信息38条,拍摄宣传视频2部,借助《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扩大影响力。
镇级实施,精细管理。新街镇团委分层培养,精细化活动设计,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设计梯度化内容,如小学侧重歌舞体验,中学侧重农耕实践与讲解技巧。建立服务积分兑换文创礼品机制,颁发“优秀志愿者”证书,强化激励保障。
村级支撑,整合资源。活化阵地,同村集体公司合作,提供农耕实践场地、非遗展示空间,将闲置的蘑菇房改造成“农耕文化驿站”。融合产业,支持开发“田田”“苗苗”卡通IP,衍生冰箱贴、水杯等文创产品,销售收入反哺项目资金,形成“文化传承+产业造血”良性循环,激发项目内生动力。
厚植“文化传承”,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团元阳县委组建“梯田苗苗”志愿服务队,引导青少年在传承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中深化认识与担当,为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与思考:
以青少年为本,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将少年儿童作为“文化传承小使者”,通过体验式学习、实践参与和传播讲解,激发内生动力,打造可持续传承链条。青少年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理解哈尼梯田不仅是家乡风景,更是中华民族生态智慧和农耕文明的代表作;守护梯田是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脉。
创新活态传承,打破传统传播壁垒。以“梯田+”模式融合实践、服务、创新,构建“秀、行、说”闭环,让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文化体验。充分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赋予其“文化传播小使者”“小护田员”“讲解员”等角色,将外部的引导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担当,实现思想引领效能的持久化。
党建引领协同,构建多元共治生态。依托共青团组织优势,联动政府、学校、企业、村集体等资源,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评”的长效机制,为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提供坚实支撑,确保项目扎根基层、有效运行。
未来展望:
持续强化内涵建设。更深入地挖掘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协作、守望相助、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契合的价值理念,并将其显性化、故事化、课程化地融入项目。
不断深化理论指引。进一步总结提炼项目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元阳经验”。
拓展提升外延影响。借助数字技术(短视频、VR“云上梯田课堂”)、推广覆盖更多乡镇、加强内外交流,将“梯田苗苗”志愿服务项目所展现的以文化传承培根铸魂、以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的青春实践,打造成为边疆民族地区乃至全国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