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昭通市委:“1+3”志愿服务体系,护航1.6万名暑期集中托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5日
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温暖的牵挂。团昭通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第九次全国少代会要求,立足昭通留守儿童体量大、分布广的实际,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创新构建“1+3”志愿服务体系,即紧扣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一条主线”,抓实组织动员、资源统筹,招募培训、后勤保障,课程设计、活动内容三个环节,扎实做好16069名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少年儿童的暑期集中托管志愿服务工作。
在开展集中托管志愿服务过程中,团昭通市委始终聚焦共青团为党育人根本任务,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入实施新征程少先队“播种”工程,引导集中托管少年儿童争做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把“大道理”装进信封、写进口诀、唱进快板。通过向参加集中托管的少年儿童讲授思政微课堂,发放“七个千万”安全约定书——“来自昭通共青团的一封信”、新时代“昭通印象”主题宣传小卡片等方式,用孩子们读得懂、听得进、说得出的语言,传递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关怀和温暖。
抓组织动员、资源统筹,扩大青少年覆盖面。自2025年6月份起,昭通各级团组织积极配合教体、民政和地方党委政府,开展了两轮宣传动员、意愿征集,实现“应托尽托”,动员以留守儿童为主的青少年16069人参与集中托管。同时,根据集中托管的留守儿童数量、分布等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中小学校、青年之家、童心港湾、儿童之家等阵地场地宽敞、功能齐备、安全有保障、便于管理的优势,合理匹配托管点位997个。其中,昭阳区北闸街道红路馨居小学是全市托管规模最大的点位,托管了942名少年儿童,该校校长王怀学表示,红路馨居小学通过“三动理念”,即爱运动、爱劳动、爱活动,吸引了周边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托管服务。
抓招募培训、后勤保障,提高志愿服务力。一是分类做好志愿者招募。昭通市各级团组织以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设岗公开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按需匹配到学校和村(社区)托管点;学校集中托管点重点招募教职工、后勤人员为志愿者,做好安全管理和后勤保障;村(社区)托管点主要整合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社区志愿者等力量参与。招募志愿者2847人,其中在校大学生566人。二是精心组织志愿者培训。紧扣托管服务需求,团昭通市委牵头分批组织开展志愿者全覆盖岗前培训,聚焦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策划实施、安全风险防控、应急救护处置等板块内容,提升志愿者在管理服务、活动策划、有效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三是扎实做好志愿者保障。对志愿者实行“一餐一险一补助”,即志愿者与托管儿童同等安排免费午餐,购买1个月意外伤害保险,视通勤距离按每人每天50—100元的标准给予志愿者补助。第二次到北闸街道红路馨居小学参加暑期集中托管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余青梅说:“奉献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在给予中收获感动,在陪伴中共同成长。暑托班时光虽短,意义绵长,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志愿者行列,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抓课程设计、活动内容,增强托管班的实效性。昭通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和教体等部门沟通协调,针对管护有人、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家“六有”目标,打造思想引领、安全教育、兴趣培养、实践历练、作业辅导“五大模块”,把“托管班”打造成为孩子们汲取养分、拓宽视野、建立自信的“精神园圃”。在兴趣培养方面,在做好绘画、书法、音乐、体育等基础活动课外,广泛链接社会资源,丰富课程供给,如科普大篷车、创意手工坊等深受孩子们喜爱。在实践历练方面,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开展非遗传承、红色研学、劳动实践、厨艺学习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作业辅导方面,发挥大学生学科优势和教职工教学经验,提供个性化的作业辅导,帮助孩子们巩固知识、培养习惯。丰富多彩的课程不仅为孩子们搭建了充实欢乐的成长平台,更缓解了家长的“暑期焦虑”。“以前孩子暑假总抱着手机,现在回家会说‘今天学了唱歌’‘老师教我们认识了北斗星’,变化太大了。”来自昭通市威信县麟凤镇的村民王一团高兴地说道。
团昭通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团昭通市委将深入实施新征程少先队“壮苗”“护航”工程,持续推动“1+3”志愿服务体系走深走实,共同把暑期留守儿童集中托管这项重要民生工程做得更加精细、更有温度、更可持续。
责 编丨胡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