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智能与控制学院“三下乡”实践:科技赋能边疆行 青春挺膺践“三好”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9日
近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智能与控制学院师生奔赴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沿边境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子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无人机、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实践融入边疆治理,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回信精神,彰显学校“把红旗插在边关山,把大学办在国门上”的鲜明办学特色,在祖国西南边陲奏响新时代青年科技报国的青春强音。
活动伊始,实践队在班洪乡老支书带领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精神。老支书动情讲述佤山从“刀耕火种”到“智慧乡村”的沧桑巨变,勉励青年学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师生投身边疆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带着这份嘱托与激励,师生们走进班洪抗英纪念馆,通过珍贵史料,深切感悟佤族同胞守土卫国的英勇历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了爱国戍边的理想信念。
在班洪乡富公村生态茶园,实践队开展“无人机助农”服务。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显著节省农药,安全高效。吊运无人机有效破解山区物资运输瓶颈。师生们现场培训“新农人”,介绍无人机在飞播、巡田、观光、救援等领域的应用,为智慧农业注入科技动能。实践团深入调研班洪乡智能化“甜蜜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了解科技赋能传统养蜂业的创新实践,细致考察无人机巡检、智慧养殖等现代化技术应用场景,学习当地“科研+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学子们以专业视角记录下科技兴农的边疆实践案例,生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担当。
师生们踏上泥泞巡边路,亲身体验戍边艰辛。在中缅边境芒卡、永和等口岸及界碑处,青年学子庄重为界碑“中国”描红,国土意识与忠诚担当深植于心。在永和口岸国门一线,师生实地考察无人机巡航、智能机器人查验等科技强边实践,深刻理解科技在“固边”“兴边”中的重要作用。在普法教育基地,进一步深化了对法治“稳边”、民族团结是“建设好美丽家园”基石的认识。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子们零距离感知国家战略需求,激发科技报国、青春戍边的豪情壮志。
以“科普星火润童心”为宗旨,实践队聚焦“智慧边疆·未来之翼”主题,在佤乡开展青少年科技启蒙活动。活动通过无人机科普讲解、青少年无人机空中足球赛、团体接力飞行赛、模拟飞行、动力飞机制作、机器人编程互动、智能机器狗展示等丰富多样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为边疆佤山的孩子们揭开了科技的神秘面纱。这些寓教于乐的形式,有效点燃了边疆孩童的科学梦想,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科技报国与民族团结的种子。
师生们走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劳动模范赵爱军所在的龙乃村。赵爱军以村庄十年巨变为例,讲述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发展特色产业的历程,阐释“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齐心干”的实干精神,殷切寄语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知识转化为服务边疆发展的实际动能。
行走佤山绿水青山,扎根边疆国门一线,此次“三下乡”实践是信仰的寻根、科技的远征、青春的淬炼。智控学子从历史汲取忠诚,用科技赋能乡村;在界碑前铭刻誓言,在孩童心田播种希望;向劳模学习实干,于国门感悟重任。此情此景,汇聚成一句响彻边关的青春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带着佤乡的深情厚谊与实践收获,学子们誓言以更昂扬姿态,将专业知识化作服务边疆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让青春之花在祖国西南边疆绚丽绽放!
责 编丨胡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