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西双版纳州:从“国门普法”到“心灵护航”,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1日
团西双版纳州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创新构建“思想引领—法治实践—心灵守护”三位一体工作体系,以“预未”现场会、国门普法等为载体,推动边疆青少年法治教育从物理防护向价值塑造深化,探索出具有辨识度的民族地区法治育人路径。
“国门+边关”双阵地,构建边疆法治教育立体网络
法治宣传“走边关”。把工作重点聚焦边境一线,创新实施“预未”现场会工程,连续两年承办云南省共青团“普法强基补短板”青少年普法宣传示范活动,开展现场推进会14场,参与青少年1万余人次,实现边境乡镇全覆盖。勐满镇现场会获新华社报道,浏览量超100万,打通青少年普法“最后一公里”。
跨境案例“活教材”。联动政法部门“组团式”深入抵边村寨,以情景剧、傣汉双语快板等形式,开展双语普法、法治课堂、刑事审判巡回法庭等活动100余场,覆盖3万余名青少年及家长,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影响一方”的社会效果。
国门阵地“常态化”。在青年之家等阵地开展“国门雨林讲堂”“我与戍边民警走边关”等活动,把国防教育与法治宣传融入巡边实践,用“偷引带”等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强化法治震慑,培育青少年“为国守边”的法治自觉。
“沉浸式+全链条”双驱动,打造民族特色法治护航体系
情景教学“入脑入心”。坚持将学校作为主阵地,拓展法治浸润路径,将法治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必学课程,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打造“体验式+场景化”法治实践矩阵。邀请优秀青年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进校园开展法律课堂、知识竞赛,创新“反诈盲盒挑战”场景化教学,选取跨境电诈、涉毒等典型案件组织学生旁听庭审、举办模拟法庭、参观看守所,让青少年在互动教学体验中增强法治意识。
重点帮教“精准滴灌”。聚焦有严重不良行为、涉罪等特殊青少年群体,构建“司法介入+社会帮扶”双轨体系。对涉生违法犯罪问题突出的学校实行州、县级团委领导班子包保分片责任制进行重点整治。发挥团属社会组织和法律界别青联委员作用,通过个案、小组等社会工作方法,加强青少年制度规则意识教育和法治底线教育,配合司法部门组织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帮助加强社会联系,筑牢再犯罪预防防线。
托管服务“融法于趣”。在每年寒暑假“团团陪伴・助力‘双减’”托管班中开发“法治+自护”融合课,用傣族章哈调传唱维权知识、基诺大鼓演绎自护技能,让孩子们在“边学边玩”中接受普法教育。通过“童伴妈妈”家访、家长法治课堂等形式,辅助法治教育,深化家校社协同。
“破瓶颈+谋长远”双提升,夯实法治教育可持续基础
校园阵地“筑根基”。常态化推进“利剑护蕾”专项行动,在西双版纳州92所中小学组建由班主任、辅导员、心理教师、社工组成的保护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队伍,依托校内平台动态监测,开展防性侵、防欺凌教育400余场。
建强队伍“通末梢”。建成州、县(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实体化建设全覆盖,建立“心理疏导+法律帮扶”双轨机制,组建各级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专家库,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开展各类宣讲帮扶活动300余场,服务青少年2.5万人次。充分发挥基层团干部、卫国戍边专项西部计划志愿者等队伍力量,深入村寨破解民族地区普法难题 。
机制创新“织密网”。强化顶层设计,结合西双版纳区位特点,制定两轮“为了明天”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压实工作责任,每年争取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形成“常态推进、精准发力、持续深化”的工作格局,筑牢边疆法治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