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非遗在乡村课堂闪闪发光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非遗扎染:感悟一蓝一白间的民族智慧
在扎染课程中,实践团以云南白族扎染技艺为主题,在课程中融入扎染的历史渊源与民族文化故事,带领孩子们从染料的认知到布料折叠、捆扎、染色和拆解全过程实践,每个孩子都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扎染手帕,并通过互动体验式教学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非遗技艺背后的民族审美与生活哲学。

非遗剪纸:守护一纸一剪间的文化传承
在剪纸课程中,实践团以非遗剪纸为主题,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指尖上的文化探秘之旅。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追随着剪刀的轨迹,认真地折叠、起稿、落剪,从简单到复杂的纹样,彩纸在孩子们的手中逐渐有了灵气,一幅幅承载着奇思妙想的作品铺满桌面,传统文化与童真创意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守护文化的过程也在一纸一剪间绽放出别样的传承温度。
非遗大漆:探索一漆一画里的艺术底蕴
在大漆课程中,实践团以非遗漆扇技艺体验与文化传承为核心,将调制好的色漆滴入水面,利用漆液表面张力形成自然晕染的纹路,再将扇面放入水中,完成独特的漆艺图案创作。孩子们专注于色彩搭配与纹样设计,每一把漂漆扇都展现出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成的漆扇作品兼具传统美学特征与个人创意表达,切实感受了非遗技艺的魅力与创作乐趣,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蓝晒工艺:定格一光一影里的时光显影
在蓝晒课程中,实践团带领孩子们以布为纸、蓝晒为墨、自然为师,在创作中尽情发挥奇思妙想,每个孩子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蓝晒工艺的制作过程中,仔细观察阳光下蓝晒工艺中奇妙的颜色变化,静待普鲁士蓝的显现,每一步都充满了知识探索的乐趣。课程间隙,实践团还开展了黏土手工课,孩子们大胆创作,用黏土捏制出形态各异的作品,趣味十足,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在指尖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自然美育:邂逅一花一草间的生命智慧
在自然美育课程中,孩子们化身“自然艺术家”,在实践团的带领下,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寻找创作材料,利用收集来的树叶、花瓣、小草等植物精心拼贴创作,感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将一幅幅充满童趣和自然气息的画作跃然纸上。美育课堂引发了孩子们对美的形式多元化的思考,引领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知自然之美、创造之趣,于童心中悄然播撒下守护乡土、美化家园的种子。
活动期间,实践团还面向当地少年儿童及居民积极开展推普工作,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文脉传承开展了系列活动。在推普工作、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探寻非遗印记中充分挖掘所蕴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有效途径。实践团顺利完成“办好一件惠民实事、进行一场主题宣讲、开展一次结对共建、提出一项务实建议、撰写一份调研报告”等“五个一”实践任务。同时赢得了当地孩子们的喜爱与家长、乡亲们的一致好评,为关爱少年儿童、非遗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及推普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实践团表示,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举措和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在非遗中开展美育教育、在推广普通话中助力乡村振兴、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中华文脉传承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全体成员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编 辑丨胡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