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学院“青春滇院人”实践团赴昭通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
2025年7月,滇池学院团委组织社会实践团赴昭通市大关县、水富市开展“三下乡”活动。青年学子们结合专业知识,通过红色研学、非遗调研、产业考察、生态保护、支教助学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在新时代挺膺担当。
在大关县出水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团通过参观墙画、实物及源头工程,深切感悟当地人民历时半世纪修建“英雄堰”的奋斗史诗。“不畏牺牲、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建堰精神,激励滇院学子传承红色基因,以奋斗之姿勇担时代使命。
实践团与团大关县委、大关县教体局、文旅局开展座谈交流,围绕艺体教育、乡风文明及县域经济发展深入交流。会上,各部门负责人详细介绍当地发展现状,实践团结合调研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校地共青团组织搭建合作平台,为后续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实践团深入大关县玉碗镇、黄连河村等地,调研艺体教育与乡风建设情况,探索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新路径。在悦乐镇第一中学,实践团考察了融入乡土元素的美育墙绘和体育设施,体会到艺体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黄连河村,团队了解到当地以农耕文化为纽带,利用村史馆和村规民约进行治理,展现了传统民俗与现代治理的深度融合。
实践团到大关县苗寨及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综合传承馆,开展非遗文化调研。团队通过参观展厅、观摩工艺,系统学习了昭通端公戏、苗族射弩及苗族服饰等技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此外,团队还走访苗寨,探讨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实践团深入大关县翠华镇永康村、黄连河及乌蒙山保护区,探访山海洞文旅项目,通过考察水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环境,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领略《山海经》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探索生态建设与农文旅协同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实践团深入调研大关县筇竹产业全链条,追踪筇竹从培育到加工、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升级之路。团队通过观摩筇竹的生态功能和加工流程,见证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发掘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根竹子撬动多重价值”的实践案例。
实践团深入盐津县豆沙古镇,测绘古建筑,解码传统营造智慧。走进云南水富云天化工厂和向家坝水电站,调研现代产业发展,学习新时代工业青年的工匠精神,在古今技艺的对话中深化专业认知,诠释了工匠精神在传承与发展中的一脉相承。
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在靖安安置区和新民村完小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团队通过太极教学、音乐律动、推普教育等多元课程,为留守儿童带来知识与欢乐,并传递爱国情怀与绿色发展理念。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了教育帮扶的意义,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滇池学院青年学子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实干诠释担当,他们通过多元实践将专业所学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淬炼初心、增长才干的“行走思政课”。未来,滇院青年将把实践感悟转化为前行动力,秉持奋斗精神,继续投身于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广阔舞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编 辑丨胡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