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推普团赴中越边境村开展暑期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金厂小分队,于近日前往位于中越边境的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老寨村委会新寨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团队结合抵边村普通话示范村建设需求,创新采用“课堂教学+实践调研”双轨模式,将普通话的推广融入边境村庄的发展与爱国主义教育。


推普课堂植根苗寨,文化浸润厚植情怀


新寨村位于中越边境一线,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重点区域。老寨小学作为当地主要教育场所,全校475名师生中,苗族学生占90%,壮族学生占10%。受边境山区封闭的语言环境限制,学生们的普通话基础普遍薄弱,制约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与发展。为此,推普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策划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特色课程,包括国画鉴赏、汉字韵律操、甲骨文中药草香囊制作等,这些别开生面的暑期课程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image.png

聂耳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推普凝聚认同


推普团依托“国歌唱响国境线”红色推普品牌,精心筹办了“国歌嘹亮 心声向党”主题教育活动。清晨日出之际,推普团队成员与边境小学师生、村民代表齐聚国旗之下,在薄雾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让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国境线上空,以此缅怀聂耳先生,传承其爱国精神。

同时,团队还开设“聂耳小课堂”,精心挑选《聂耳日记》中《我是为社会而生的》这一篇章进行朗诵,并结合边境生活的实际情况,解读“语言相通方能民心相通、民族团结”这一核心思想的深刻含义。本次教育活动以聂耳先生的爱国精神为核心纽带,将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感与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红色经典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厚植了抵边村寨的爱国情怀,增强了边境村民的国家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image.png


实践调研深入边寨,生活场景传递“通”声


新寨村位于边境民族地区,青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故本次受访者中青壮年参与者仅有十余名,主要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年龄跨度从8岁至85岁不等。该地居民以苗族为主,日常交流主要使用苗语和文山方言,普通话仅在教育场景中使用,尽管如此,村民们普遍认同普通话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性,视其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关键。为此,推普团巧妙地将普通话教学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田间地头,结合农耕活动教授“播种”“施肥”“丰收”等实用词汇;在农家小院,分发精心编制的普通话学习资料,并耐心指导村民使用“语博”APP,帮助普通话成为边民参与边境贸易、理解国家优惠政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金钥匙”。肩负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使命,团队成员以真诚与耐心,搭建沟通桥梁,推动普通话在乡村扎根。


此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推普团的边境实践活动,不仅了解了金厂镇老寨村村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更成功将普通话推广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未来,推普团成员将秉持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核心宗旨与使命,深入一线,促使标准的“国音”与纯朴的“乡音”在边境村寨中和谐相融,为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与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服务边疆、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使命担当。


编  辑丨胡   娜
审  核丨王薇淇
编  委丨金   树
  丨玉溪师范学院团委
投稿邮箱丨41549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