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赴红河州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大思政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积极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展现青年担当,多所高校到红河州,与各地团委共同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蒙自市委联合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中共云南一大会议查尼皮旧址浮雕墙前,实践团成员重温入团誓词;在红河革命军事馆,大家通过文物、历史图片与影像资料深入了解红河地区历史与英雄事迹;在蒙自碧色寨、西南联大蒙自旧址,实践团队通过多种方式挖掘蒙自红色人文故事,解码“刚毅坚卓”精神;在红河州博物馆,追溯滇南文化脉络,探寻红河文化基因。此外,为探寻蒙自过桥米线这一非遗美食的独特魅力,实际团队来到蒙自市第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过桥米线制作竞赛现场观看制作,采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听他们讲述米线起源的故事与传承理念。实践团成员张善化表示:“我们应从匠人身上汲取力量,传承米线文化内涵,发挥创新精神,让这一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接力传递文化薪火。” 团蒙自市委联合云南艺术学院团委到水田乡中心学校开展“艺润乡土·爱满童心”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为30名少年儿童打造多元成长课堂。美术课上,青年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讲解色彩基础知识,随后孩子们画出内心世界的色彩;音乐课上,青年志愿者为小朋友们展示多种乐器演奏的方法,点燃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热情;朗诵课上,青年志愿者从基础教小朋友发音的技巧,孩子们诵读《早安,中国》表达对祖国诚挚的感情;舞蹈课上,青年志愿者教授小朋友不同民族的代表性舞蹈动作,让孩子感受舞蹈的魅力;心理课堂上,青年志愿者通过游戏引导孩子用创造性方法接纳、转化情绪;安全教育课上,涵盖防溺水、交通等多方面知识,筑牢小朋友的安全防线。此次活动构建了“团委搭台、高校参与、群众受益”的三维联动机制。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师生赴蒙自市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红色基因传承行动中,实践团队走进查尼皮村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蒙自英雄革命纪念碑等革命遗址,感悟先辈精神,重温入党誓词,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健康服务惠民行动里,实践团队在西北勒乡、多法勒村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和急救培训讲座,还系统建立了村民个人健康档案。医疗现状考察行动中,实践团队赴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参访交流,还在多地卫生院考察调研基层医疗。文化农耕体验行动时,实践团队回溯滇越铁路的历史,在红河州博物馆领略哈尼梯田的农耕文明智慧与彝族火把节图腾蕴含的民俗文化精髓,在蓝莓种植园参与了农事活动。志愿服务温暖行动中,实践团队联合当地社区组织开展“军训服捐赠”活动。此次活动通过“红色教育+健康服务+基层调研+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的多元形式,实现了“村民得实惠、学生长才干、基层获智援”的多赢局面。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赴蒙自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溯源·联大薪火 博物铸魂”环节,实践队踏入国立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刚毅坚卓”的校训激荡队员们的内心;在红河州博物馆,红河三绝、滇越铁路等诉说着历史与匠人坚守,多民族文化共同拼出中华文明的璀璨拼图。在“躬行·泥土芬芳 乡村振兴”环节,实践队在芷村镇黑拉冲村烤烟田学采收,在枇杷园交流推广销路,还开启一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会”。在“播种·童心筑梦 推普开花”环节,实践队在东村东方宝贝幼儿园开展“推普+环保”创意课堂与“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课,孩子们用普通话描绘自然、认识民族服饰,感受各民族韵律。推广普通话是打开山门的钥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振兴乡村的根基,实践队的脚步还在继续,那些年轻的声音,将在更加广阔的乡野间长出团结与振兴的花。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珠宝旅游学院“向美同行”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联合团屏边县委、省级苗绣非遗传承人陶琼莉以及相关企业,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开展苗绣文化田野考察,在新华乡阿母黑村、和平镇六斗村触摸“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在六斗村村史馆内,年过六旬的阿婆张秀芬讲解不同的纹样含义与刺绣方法。通过苗绣市场现状考察发现,苗绣产业面临传承与产业链双重瓶颈,中青年力量薄弱,青年培养不足,急需高校在技艺传承、创新设计和数字化保护方面提供支持。在苗绣技艺传承实践中,实践团在陶琼莉指导下学习核心针法,针对苗绣边角料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实践团设计苗绣首饰,开设公益课教授技法,还通过动态展演和社交媒体传播。 编 辑丨胡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