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轻风拂种 美育高原”香格里拉青年先锋队开展“七彩假期”美育志愿服务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近日云南师范大学“轻风拂种 美育高原”香格里拉青年先锋队携手迪庆轻风公益联合会在香格里拉开展了为期20天的“七彩假期”美育志愿服务,为100余名社区儿童播撒艺术的种子,让高原上的童心在美育滋养中绽放。


image.png


跨越山海的约定:把课堂搬进雪山草原


“老师,雪山为什么是白色的?”在“我的家乡”主题课堂上,8岁的藏族男孩取扎指着画板上的雪山问道。志愿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孩子们观看自己拍的雪山视频,让他们观察云影在雪山上流动的轨迹。回到课堂时,取扎的画上多了一道金色的光——那是他眼中雪山与阳光相拥的模样。


这是先锋队“自然教育+艺术创作”模式的生动实践。针对香格里拉美育资源匮乏、85%教师缺乏艺术教学经验的现状,志愿者们创新设计了“雪山精灵的创造”系列课程,在自然课上认识高原植物,用松针、野花拼贴画;在手工课上制作雪山湖泊模型、鹅卵石绘画;在诗歌课上以爱与家乡为幕,创作《我从山中来》童诗。


“我们不想做单向输出的支教,而是要让孩子们发现,美就藏在他们每天生活的土地上。”志愿者教师斯那永宗说。在“我为家乡代言”活动中,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用稚嫩的声音向访客介绍自己的作品,眼神里闪烁着对家乡文化的自豪。


破茧成蝶的蜕变:从沉默到绽放的心灵成长


“第一次见面时,她总是低着头,不参与任何互动。”志愿者李冰清回忆起初见到女孩马卓妍的情景。改变始于一节诗歌课。当志愿者教孩子们用“棒棒糖”“星星”等意象创作时,马卓妍在纸上写下:“烦恼是块铁做的棒棒糖,咬不碎,化不掉,只在舌头留下金属的铁味。”这句诗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他们特意为她开设了“一对一”诗歌辅导。22天后,在“我从山中来”高原小诗人IP诗集中,马卓妍自信地写出《山之语 我之囊》。


这样的蜕变在夏令营中不断发生。先锋队针对香格里拉留守儿童占比超60%、情感陪伴缺失的问题,构建了“心理关怀+艺术疗愈”的成长支持体系。在“情绪万花筒”课堂上,孩子们用彩纸折出快乐、烦恼、思念等情绪卡片,通过角色扮演释放内心压力;在“时光漂流瓶”活动中,他们将对未来的期许写在纸上,塞进缀满纱幔的瓶子里,仿佛封存了整个夏天的梦想。


扎根大地的创新:构建可持续的美育生态


“我从山中来——儿童美育成果展”在香格里拉花巷开展,这场由孩子们主导的展览惊艳了所有人,主展厅中,用树枝和黏土搭建的“雪山草原”模型栩栩如生,小队展览中悬挂着100余件作品——布面手印画里藏着藏汉双语诗歌,手工挂架上的黏土花朵带着松针的清香,风琴本里记录着从“不敢举手”到“主动发言”的成长日记。


“这不是打卡式公益,一定是长期主义的探索。”迪庆轻风公益联合会理事张杨若兰说道。先锋队配合迪庆轻风公益联合会建立了“一人一案”成长档案,为46名困境儿童制定长期帮扶计划。为了让孩子们在文字的表达中发现自己、表达情绪、记录生活,联合会编纂了《我从山中来》系列诗集,收录30首特别诗歌,并由上海师范大学学生配图,希望通过诗集的出版,让更多人看见这些诗句背后的孩子,看见他们内心的星光与辽阔。

永不褪色的承诺:让轻风永远吹拂


最后的结营文艺汇演上,格茸拉姆带领小伙伴们表演了原创舞蹈串烧《爱与阳光的舞蹈派对》。孩子们舞姿虽不专业,却充满力量。白玛拉姆及其他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完成了共同的演唱《明天会更好》当最后一幕定格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其中有志愿者的哽咽,有家长的热泪。


这场汇演是22天美育实践的缩影,从防震减灾科普中设计的安全标识,到“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中绘制的法治漫画,从“彩虹心桥”课堂上的人际地图,到起跑姿势训练中的飒爽英姿,先锋队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安全、心理”七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让孩子们在多元体验中全面成长。


离别的那天,四年级的和玮把一个自制的信盒塞给白玛拉姆,里面写着:“老师们像轻风,吹过我们的心,种子发了芽。”这句话恰是此次美育行的写照——志愿者们如轻风拂过高原,不仅带来了艺术的滋养,更唤醒了孩子们对美的感知与创造能力。对先锋队而言,真正的成果不是数据,而是那些看得见的改变:课堂上越来越多举起的小手,画作里越来越丰富的色彩,孩子们脸上越来越自信的笑容


“山风很轻,但吹起来是有力的。”正如志愿者们在日志中所写,这场跨越山海的美育约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秋风吹过香格里拉的草原,那些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一片属于高原的森林。


编  辑丨徐百利

责  编丨胡   娜

审  核丨王薇淇
编  委丨石真灿
  丨云南师范大学团委

投稿邮箱丨41549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