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文学院“语润龙泉·筑梦边疆”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赴易门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行动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决策部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近日,云南大学文学院“语润龙泉·筑梦边疆”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在团易门县委与云南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支持下,赴易门县龙泉镇展开了一场为期7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行动。从文化广场的方言调查到暑期课堂的诗词朗诵,从野生菌交易市场的沟通指导到主题教育馆的感悟分享,在这片孕育了“菌乡”文化的土地上,团队以语言为桥,搭建起通往乡村振兴的“沟通之梁”。


文化寻根:在方言和普通话的交融中守护乡愁


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为让推普工作贴合当地需求,团队成员分赴街头、社区、市集,开展“地毯式”走访,与彝族、哈尼族等各民族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地不同年龄、职业群体语言使用现状,为接下来的推普工作奠定基础。


图片

团队成员向服务行业人员发放宣传册并进行采访


此外,实践团走进易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城乡规划展示馆等地,沉浸式体验当地特色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主题教育馆,成员们驻足“语言交融”展区,仔细聆听工作人员讲述彝族谚语与汉语成语的互鉴故事,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现状;在城乡规划展示馆,通过“方言地图”互动装置,直观感受易门方言与普通话的演变脉络。这些实践走访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


课堂育苗:让普通话成为孩子讲述家乡的 “魔法”


在中心街社区,实践团以安全为基、“推普”为魂、红色为脉,共开设10节推普公益课程,涵盖语言表达、中华诗词、创意写作、非遗蜡染、软笔书法等小课堂,通过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内容结合,引导小朋友们掌握常用表达用语,学会运用普通话讲述红色故事、诵读经典和创意写作。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教孩子们用普通话诵读《少年中国说》,在铿锵语调中感受红色精神;带他们学写“团结”“家乡”等汉字,在笔墨间理解词语含义;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蜡染,让孩子们一边勾勒野生菌、房屋等家乡元素,一边用普通话描述图案寓意。创意写作课上,孩子们从“夏天的雷像巨人敲鼓”这样的比喻开始,慢慢学会用普通话记录生活——8岁的汐颖写下“我们像蜡染花纹一样紧紧靠在一起”,10岁的京娴描述“爷爷采菌子的背篓里装着阳光”,孩子们在表达中悄悄提升了语言素养。


图片

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朗诵《少年中国说》节选


课程尾声,实践团和孩子们共同创作“文化传承:守护乡村记忆”主题海报。大家把蜡染作品、剪纸图案贴在画布上,又用普通话写下“这是龙泉河”“爷爷的磨盘”等字句,将家乡的山河草木、日常点滴都融进画面里,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守护乡土浓情。团队成员张茂林说:“房屋,野生菌,河流,山坡……这幅海报的每一笔都画着孩子们的小巧思,也凝结着我们相伴多日的珍贵情谊。”


产业赋能: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 “金钥匙”


实践团紧紧抓住易门“菌乡”这一独特的地域标签,将普通话推广与当地野生菌产业发展深度绑定,先后走进易门野生菌博物馆、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野生菌美食文化城和商贸城等核心场所,让语言工具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在推广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虽然大多数商户能理解普通话,但在流利表达上仍存在困难。为此,团队成员耐心地向商户们讲解普通话的重要性,还着重介绍了普通话在提升职业技能、拓展业务方面的作用,并指导商户下载“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APP,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普通话,以便在交易、宣传等各个环节中更加流畅地与外界沟通。同时,实践团还针对野生菌交易会等重要活动,提出了如何利用普通话更好地展示和销售野生菌产品的建议。除了商户,实践团还关注到消防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语言需求,面向消防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发放了宣传册,希望他们能在工作中更多地使用普通话,提升职业技能。


图片

团队成员参观易门野生菌博物馆


此次实践,实践团共计发放推普宣传册和调查问卷各百余份,覆盖约500人次,撰写实践日志63篇,见证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赋能地方产业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性作用。团队负责人郎丽媛在实践日志中谈及其收获:“在这七天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推普工作对于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坚定了今后服务边疆、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此次推普活动以语言为媒,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总结前期实践的经验,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务实的举措,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贡献青春力量,以具体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进步与发展。


编  辑丨胡   娜
审  核丨王薇淇
编  委丨金   树
  丨云南大学团委

投稿邮箱丨41549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