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博澜文译”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赴普洱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
近日,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博澜文译”中华文脉传实践团队赴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开展以“传承中华文脉、助力地方文化外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首日前往景谷县民乐镇大村秧塔参观景谷大白茶原产地。在产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走入贡茶园栈道,参观景谷县仅剩的几百株大白茶母树,在茶吧品尝著名的秧塔大白茶。同日下午,实践团采访了“秧塔大白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大昌老师,从他口中了解到秧塔大白茶的历史和“白龙须贡茶”称号的缘由。团队成员还前往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参观了绿茶的加工工艺,在景谷古生物化石展陈馆和中国景谷大白茶研究中心进一步了解了景谷大白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次日,团队成员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客厅,学习景谷县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关负责老师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景谷象脚鼓、傣族织锦、彝族罐罐茶、打陀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象脚鼓在景谷傣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象脚鼓演变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传递欢乐的乐器。当激昂的鼓点响起,傣族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便随着节奏娓娓道来。象脚鼓舞中,舞者刚劲有力或轻盈灵动的舞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傣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客厅相关负责人的介绍,打陀螺在景谷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景谷也素有“陀螺之乡”的美誉,在民间有这样一句话“过年过到二月八,陀螺打到青草发”。这里的打陀螺运动形式丰富多样,可单人、双人或多人对打,攻防转换间充满竞技乐趣。同时,在比赛中所使用的陀螺的制作也非常讲究,在早期制作陀螺主要用密度较高的紫柚木,而现在多使用复合材料制作。每逢当地的传统节日,打陀螺活动便成为当地重要的节庆内容,不仅能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进邻里和谐与民族团结,更能促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博澜文译”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力破解景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翻译与传播中的挑战,助力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语言界限,走进更广阔的视野,焕发更为夺目的光彩。期待未来通过不断拓展对外宣传的深度与广度,让景谷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人认识、欣赏与热爱,从一方水土的文化精粹成长为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璀璨名片。
责 编丨胡 娜
投稿邮箱丨41549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