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青年学子行走滇西边境线,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薪火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以“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为载体,让师生在抗战故土上感悟财政强国使命,在守边前沿中以专业智慧服务边疆治理。从瑞丽口岸的晨曦微光,到腾冲抗战遗址的夕阳余晖,从善洲林场的翠绿山岗,到边防哨所的庄严界碑,“薪火相传”边疆红色志愿服务团的足迹,沿着滇西边境线绵延铺展。云财政管师生怀揣“铭记抗战历史、践行财经报国”的坚定信念,以“专业+思政”双向驱动为核心,结合“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开启了一场跨越800公里边境线、以财政学、公共管理学专业赋能边境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走思政课。本次三下乡实践聚焦四大板块——芒市、瑞丽、腾冲、保山,覆盖滇西抗战纪念馆、善洲林场、芒海镇、罗家坪界碑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地标。稚嫩的足迹丈量着边境厚重的历史,烈士遗址、界碑石刻、红色林场共同见证着“寸土不让”的守边信念。团队沿袭“遗址即课堂、故事即教材”的创新模式,通过实地寻访、情景体验、小范围调研和专题座谈,将抗战故事与财经知识深度融合,推动思政课在边境线上走深走实。实践团队沿着边境线走访县级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及乡镇基层单位,聚焦“边境惠民补贴精准落地”“口岸经济提质增效”“乡村振兴资金高效使用”等核心议题,与基层干部展开深度座谈。在竹楼院坝、火塘边,团队与边民面对面对话,调研边民补助、产业扶持、教育资金的流向和实效,观察基层财政政策如何落地有声。芒海镇傈僳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致富墙”、独龙族祖辈珍藏的补贴发放表、村干部精准到点的“补贴明细账”,成为行走中的“活教材”。学子们将财政、公共管理所学与村庄治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实践深度对接,在“院坝思政课”“政策测评会”“人物口述史”等环节中,真切理解国家账本如何转化为边疆民生的幸福清单。团队还聚焦“十户联防”传统治理智慧,以“院坝恳谈会”解码村庄决策、公共服务供给流程,调研“边境幸福村”治理创新,参与“一老一小”志愿服务,实地评估边疆公共服务的质量成效。依托“云财小政”AI助手,对标全国优秀基层治理案例,提出服务边疆的新思路新举措,将思政理论转化为推动地方治理创新的实践能力,让专业知识成为守护边境稳定、推动边疆发展的“新武器”,延续先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精神。党建引领是此次实践的鲜明底色,将党建引领贯穿全程。以“党员带头学抗战历史、带头做守边服务”为抓手,组织学生党员走进边防营地、界碑现场,以交流分享、体验绘制、情境讲述等方式,重温边防党员“寸土不让”的家国担当。学院还联合地方党史专家开展红色叙事培训,引导学生梳理腾冲抗战口述史、守边党员英模事迹,开发编写《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纪录片、调研报告和配套教案,实现红色资源的鲜活转化和党性教育的深度拓展。红色青春,点燃家国情怀。队员们在访谈中记录下“十户联防”守边的民族情谊,见证边防战士雪线巡逻、基层干部扎根乡村的奋斗身影。大家带领中小学生共绘“守边英雄”双语绘本,将戍边故事搬上院坝思政讲台,让信仰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志愿者与边疆儿童互动,见证思政课从教室延展到雪山村寨、国旗升起的每一处边防线,让信仰在泥土中扎根、家国热爱在边陲绽放。此次三下乡实践鲜明呈现三大亮点:一是红色资源活态转化,团队用遗址探访、故事采集、情景剧本等手段,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二是志愿服务“三维聚焦”,在护苗、银龄、禁毒等主题下,发挥专业优势,精准服务边疆群众;三是财经报国知行合一,团队以财税、管理、思政等多学科共同推进,在调研、服务、教学中书写青春答卷。AI技术赋能实践过程,“云财小政”AI助手助力政策检索与案例比对,使活动更有专业支撑和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团队已整理出地方红色口述史资料,开发完成系列思政课程与剧本,组织开展多轮边境宣教,受益群众数百人。《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思政主题微电影已圆满制作,调研报告、教学服务包也在加速形成。边境线上的每一堂思政课,都是对抗战英烈最好的缅怀;边疆治理中的每一份专业贡献,都是对强边固防使命的生动践行;多民族交融中的每一次真情服务,都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诠释。此次创新实践,让青年学子在追寻抗战足迹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专业服务边疆中践行财经报国使命。未来,云财政管师生将持续用脚步丈量边境线,用专业服务边疆治理,用青春诠释爱国情怀,在新时代的边疆热土上谱写“专业报国、青春强边”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