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楚雄州委:楚雄沃土育新苗,“返家乡”实践别样红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近年来,团楚雄州委以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让在外求学的楚雄学子回归家乡,在实践中历练成长,为家乡发展注入青春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实践育人与服务家乡协同发展之路。
精准拓岗,绘制岗位需求“施工图”。团楚雄州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建立“政务+企业+乡村+社区”四维岗位库,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主动出击,提前谋划。寒暑假前,统筹安排楚雄州各县(市)团委积极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等广泛沟通,全面征集政务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企业运营等方面是社会实践岗位2400余个,并分类整理形成详细的岗位信息库,为实践活动的开展筑牢根基。
广纳贤才,汇聚返乡实践“生力军”。在人员招募环节,楚雄州各县(市)秉持“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原则,通过“创青春”平台和楚雄州各县(市)团委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以及线下校园宣传、社区公告等方式,广泛发布招募公告。2025年寒暑假,吸引了700余所高校的2600名大学生报名,最终2360名大学生成功入选,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
规范护航,筑牢实践保障“压舱石”。建立完善的实践管理机制,楚雄州成立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联络站11个,建立实习实践联系群,便于更好地凝聚服务青年。制定《楚雄州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管理制度》,明确实践单位、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并要求实践单位配备指导人员,确保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专业指导。同时,建立定期沟通反馈机制,共青团组织与实践单位、大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实践活动顺利推进。
政务实践,在为民服务中厚植家国情怀。参与政务实践的大学生们走进党政机关,协助处理公文收发、会议组织、政策宣传等工作。在公文处理中,他们学习严谨规范的文字表达;会议组织里,锻炼统筹协调能力;政策宣传时,提升沟通交流水平。据统计,参与政务实践的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协助处理公文2000余份,组织会议100余场,参与政策宣传活动300余次,覆盖群众50000余人次。通过实践,“返家乡”大学生们近距离了解政府工作流程,深刻认识到政策制定与执行背后的意义,增强了他们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知,家国情怀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企业实践,在职场历练中明晰成长方向。楚雄州各县(市)团委积极征集彝绣、腐乳、重工业、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等当地知名企业实践岗位80余个,为“返家乡”大学生在生产一线、研发部门、市场营销等领域开启探索之旅。在生产车间,他们见证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蜕变;研发部门里,参与创新项目,感受科技的力量;营销岗位上,学习市场推广策略,洞察市场动态。企业实践不仅让大学生们更加了解家乡、深入家乡,更让他们提前适应职场节奏,明晰自身职业优势与不足,为未来职业发展找准方向。
乡村实践,在振兴一线中贡献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大学生们化身“新农人”,各显神通。直播助农现场,他们凭借青春活力与专业知识,向全国网友推介野生菌加工品、牟定腐乳、武定壮鸡、元谋蔬果等特色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达420余万元,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田间地头,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大学生们将新的种植养殖技术传授给农户,覆盖农田面积5000余亩,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村间巷口,投身乡村文旅开发的大学生,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设计特色旅游线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志愿实践,在服务奉献中传递温暖力量。楚雄州各级团组织积极组织“返家乡”大学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激发青年大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不断提升青年服务家乡的能力和水平。“返家乡”大学生们以社区养老院、青年之家、希望港湾为依托,通过陪伴老人聊天解闷、协助开展文娱活动,辅导留守儿童功课、组织趣味课堂等形式,积极投身“青春予你·童心予我”关爱“一老一小”志愿服务活动191场次,覆盖9000余人次,为独居老人送去温暖,用爱心守护童年。在火把节、野生菌美食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中,1300余名“返家乡”大学生们穿梭于节日现场,承担秩序维护、游客引导、文化讲解等志愿服务工作,有力保障重大节庆日活动的圆满举办。
系统培训,夯实实践能力“基本功”。为了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实践岗位,楚雄州各县(市)团组织分批分类组织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邀请专业人士讲授涵盖党政机关公文处理与会议服务、职场礼仪、安全知识等方面内容的专题培训,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大学生们掌握必备技能。累计开展寒暑假岗前培训60余场,培训时长达到180余小时,参与培训的大学生满意度达到98%以上,为高质量开展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交流分享,点燃创新创造“新火花”。以“青年学子话家乡”为主题,定期组织实践大学生开展交流分享会,让他们畅谈实践中的收获与困惑,并相互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同时,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建文化主题公园、非遗展厅等资源,邀请优秀青年、创业青年分享经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2025年,共组织交流分享会40余场,参与大学生2300余人次,收集到创新创意点子300余个,其中部分已转化为实际项目,推动了实践工作的创新发展。
激励保障,激发实践参与“内动力”。建立健全实践激励机制,为参与实践的大学生统一购买保险,发放实践补贴与志愿服务证书,对表现优秀的个人给予“优秀实践大学生”通报表扬。同时,搭建“实践表现—评优评先—就业推荐”联动平台,将实践经历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优秀者优先推荐家乡企事业单位岗位,完善的激励保障让更多在校大学生更有动力投入实践,获得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
团楚雄州委多措并举,持续深化“返家乡”实践品牌,构建“实践育人—人才储备—发展赋能”的长效机制,让更多青年在楚雄热土上书写青春华章。
责 编丨胡 娜 投稿邮箱丨41549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