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的边疆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人民的深情厚爱

青春彩云南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3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各族人民格外关心、特别厚爱,多次到云南考察调研,时刻牵挂着云南的发展,时刻关心着云南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时刻惦念着云南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以大爱无疆、心系人民的博大情怀,怀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殷殷初心和崇高使命,与云南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彰显了人民领袖为民、忧民、亲民、敬民、惠民的民生情怀,彰显了人民领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初衷,彰显了人民领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反映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内涵,又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情厚意,让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受教育!

 

  2008年11月、2015年1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先后三次来到云南考察调研,2008年11月,到了西双版纳、普洱、昆明三个州市;2015年1月,到了昭通、大理、昆明等地;2020年1月,到了腾冲、昆明等地。在考察过程中,总书记先后深入到了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地,特别是深入到了民族贫困地区、地震灾区,走进困难群众中间,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给困难群众送去了温暖、祝福和大爱。此外,2014年元旦前夕、2019年4月两次给贡山县干部群众回信,2015年1月在昆明亲切会见独龙族群众代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及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与他的书信来往,201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高德荣询问“老乡们好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同近年来对云南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为新时代云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云南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点点滴滴、无不令人感动万分;桩桩件件,无不叫人感恩于心!习近平总书记所到之处,时时刻刻心系百姓,牵挂群众,与老百姓促膝谈心、嘘寒问暖、拉拉家常、叙叙民生,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之中,始终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时时处处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记在心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体现出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人民领袖风范,体现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领袖使命担当,体现出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人民领袖为民作风,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树立了光辉榜样。

 

  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着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的发展,十分关心云南的工作,对云南发展一直寄以厚望,近年来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云南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正确思想引领和科学行动指南。

 

  2008年11月17日至20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考察云南,先后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昆明市等地进行调研。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习近平总书记对该村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土地搞农业综合开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给予充分肯定,勉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做好生态农业这篇文章。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云南省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座谈,他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以充分肯定。他强调,要坚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相一致,与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相统一,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相协调,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他到云南白药集团、红云集团生产一线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仔细询问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并考察了一些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他强调,越是面临困难和挑战,越要坚持科学发展,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转“危”为“机”。这一重要讲话,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持续下滑、中国经济发展迎来寒冬的背景下,为当时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树立坚定必胜信心、鼓足干劲、千方百计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确保完成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2015年1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走进技术中心,了解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扩大出口等情况,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制造水平,扩大产品出口,优化市场服务,牢牢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20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昆明火车南站,考察“八出省、四出境”铁路通道重要枢纽建设情况。在工程项目部,他详细了解工程设计和施工进度,听取云南省发展滇中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和加强互联互通、建设面向西南开放大通道情况介绍,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成绩,深刻阐述了事关云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指明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的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特别是为云南提出了“一跨越”“三定位”“五着力”的发展战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是指导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在云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0年1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云南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云南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业生产,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做好易地搬迁工作,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巩固依法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的成果,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要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民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阐明了事关云南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新时代云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新时代云南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4800万各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全省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经济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绿水青山成为七彩云南的标配,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结果。

 

  云南各族干部群众要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奋进跨越;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云南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深植厚培忠诚维护的情感之基和感恩奋进的力量之源,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担负起责任使命,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接续奋斗,让习近平总书记的光辉思想引领云岭大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把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现实,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云南各族人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让贫困群众顺利脱贫,让全国老百姓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日子。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这样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并强调:“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讲到同民族地区群众的情谊:“7年来,我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7年来,我多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收到了各族群众许多来信”。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再到如今情之所至的“老乡们好吗?”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云岭大地,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人民情怀不变不移,殷殷初心淋漓尽显。习近平总书记刻在七彩云南的脚印,回响在老乡心里的话语,恰恰就是人民情怀最形象具体的表现。满满的民生情怀,满满的温暖温情,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初心初衷,边疆各族儿女倍感温暖,对未来的生活,也更有信心。

 

  (一)时刻惦念着各民族兄弟的生产生活 

 

  云南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这里的各族群众。在云南,历史上,佤族、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怒族曾是我国极为贫困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独龙族是总书记心里一直放不下的一个民族。2014年元旦前夕,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情况,重点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收到来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很快回信并作出重要指示,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独龙族群众代表,同他们一起观看反映当地生产生活变迁的视频短片,勉励他们立足自身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新的发展。习近平对大家说:“我今天特别高兴,能够在这里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代表们见面。独龙族这个名字是周总理起的,虽然只有6900多人,人口不多,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的一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骄傲地、有尊严地生活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各民族人民一起努力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总书记指出:“你们生活在边境地区、高山地带,又是贫困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生活在原始状态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独龙族从原始社会迈入社会主义,实现了第一次跨越。新世纪以来,我们又有了第二次跨越:同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小康。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全国各族人民会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帮助独龙族。”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独龙江乡党委班子写信报告喜讯,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回信,鼓励独龙族群众“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及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与他的书信来往。2019年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颁奖时,习近平总书记向获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老县长”高德荣关心地询问:“老乡们好吗?”简短的一句问候,却是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是总书记对边疆儿女的真情熔铸,这是问候、是鼓励,更是念兹在兹、心有牵挂、长久深蕴的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走进村民家中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察看住房、生活设施、年货准备情况,同每家人算收入支出账,对照扶贫手册询问扶贫措施落实得怎么样,家里还有哪些困难。总书记走进村民李发顺家,一一察看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猪舍等,了解居住环境。总书记对三家村脱贫攻坚成效表示肯定。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随后,习近平在院子里同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并聊起家常,详细询问李发顺一家脱贫情况。李发顺告诉总书记,以前因为缺少劳动力,加上两个孩子要上学,生活一度十分困难。这几年通过养猪、碾米、外出打工等,收入提高了不少,2017年已经脱贫,一家人都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孩子有学上,房子干净结实,生活越过越红火。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总书记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温暖的阳光铺洒在广场上,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佤族舞蹈。按照当地风俗,习近平总书记敲响三声佤族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村民们热烈鼓掌,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家拜年,祝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幸福。乡亲们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簇拥着总书记走出村口,歌声笑声在村寨久久回荡。一举一动总是情,一言一语都是爱,在贫困户家中,总书记无微不至的关怀令人倍感温暖。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四届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上,总书记仔细察看了新春年货市场,他说,“‘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是事关民生的大事。”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总书记时时处处“以百姓之心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求云南要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云南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如今的独龙江乡,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灰顶黄墙的独龙民居、整洁的街道如同一幅画卷,全乡千余户群众全部住进新房,草果、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蒸蒸日上。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已实现“整族脱贫”,云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全省各族人民正在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云南各族人民纷纷表示,我们虽在边疆,但会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把边疆建设好、边防巩固好、民族团结好、经济发展搞好。独龙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关心边疆各族人民的发展建设,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二)时刻关心着灾区群众的安危冷暖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对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云南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15年1月19日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踏上废墟查看灾情,听取了当地干部关于灾区恢复重建的情况介绍。他强调,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安排好群众生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在甘家寨受灾群众异地过渡安置点,总书记察看了临时党支部、警务室、消防室,接连走进5个帐篷看望群众,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保障情况。总书记走进邹体富老两口和孙子住的帐篷,吃饭、补助、收入等问得十分仔细。总书记摸了摸棉被,问“暖和不暖和”,邹体富老两口回答“暖和”。儿童活动室里,孩子们玩游戏、唱儿歌,脸上荡漾着笑容。总书记走到孩子们中间,牵着孩子们的手,驻足观看他们的蜡笔画,祝他们健康成长。住在这里的受灾群众听说总书记来了,纷纷跑出帐篷,簇拥到总书记身边,习近平热情同他们握手。他对大家表示,党中央始终关心着大家。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我们13亿多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全国各族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大家一条心,有党和政府支持,有全国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迈过去。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总书记的亲切问候和关心鼓励,给灾区群众送来了暖暖的春意,带来了战胜灾害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以百姓心为心,永葆为民初心,把人民满意当作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这并不只是一句口号,需要真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在更深、更实、更细处。习近平总书记所到之处始终践行着“为灾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灾区老百姓幸福”,引领灾区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朝着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目标奋勇前进!

 

  (三)时刻牵挂着云南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 

 

  云南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区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我们党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后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云南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11月,就曾到云南调研,看望慰问边疆少数民族困难群众。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同各族贫困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昭通市11个区县中有10个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2015年1月19日下午,在地震灾区板房学校,总书记听取了昭通市扶贫开发工作汇报。他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完腾冲县清水乡三家村后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同时,他在听取云南省工作汇报后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严格验收。要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指示,是云南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决战脱贫攻坚,既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也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所到之处,举手投足间,只言片语里,考察的是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精准扶贫政策、产业扶贫项目的落地生根,擘画的是困难群众的摆脱贫困、医疗保障、公平教育、乡村振兴的发展图景,体现出人民领袖对云南贫困群众最长情的牵挂,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深厚的情怀,传递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独龙族和云南各族人民的深切厚爱和亲切关怀,体现出大国领袖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民生情怀,彰显了大国领袖以民为本的执政情怀,以实际行动凝聚党心民心,深深地鼓舞和感动着云南边疆各族儿女,极大地振奋了云南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总书记对边疆各族儿女的民生情怀既是党和政府的温暖,也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标杆。边疆民族地区各级党员干部要向总书记看齐,以总书记为榜样,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心交给人民、与人民在一起,干一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事业,凝聚起云南各族人民的的磅礴力量,在云岭大地上创造出一个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的人间奇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努力奋斗!

 

  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着云南的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和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关心。

 

  2008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多民族聚居村及村里的学校,询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对不同民族的村民、学生融洽相处,不同习俗和文化和睦共存,感到非常高兴。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是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推动实现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边疆稳固思想。

 

  2015年1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古生村位于洱海边,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已有1000多年历史。总书记步行穿过村中街巷。街巷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习近平同当地干部边走边聊,向他们了解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护情况,并鼓励村民既要发展好经济、改善生产生活,又要保护好洱海、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在和云南省党政领导班子座谈时,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2014年元旦前夕,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收到来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希望。2015年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亲切会见独龙族群众代表,勉励独龙族群众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新的发展。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及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与他的书信来往。2019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高德荣询问:“老乡们好吗?”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慰问乡亲们,了解脱贫致富的情况,并向村民们送去了新春祝福。

 

  2020年1月考察云南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要深入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要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云南是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一直拥有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的少数民族代表召开“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决心一心一德,团结到底;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方式,表达团结的决心。1951年元旦,当地哈尼、彝、傣等14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和驻军代表共同签名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落成。从那时到现在,云南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党的十八以来,随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进程的推进,各族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

 

  维护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云南改革发展、边疆巩固、社会稳定和各族人民福祉的大事。加倍珍视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加倍重视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是推动云南跨越发展、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必然要求。只有守好筑牢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我们才能继续巩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民族工作放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以及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推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前列,坚定不移地朝着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要大力繁荣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边。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稳边固边安边富边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和个人相对应,家是小集体,国是大家庭。只有国家这个大家庭统一强大、繁荣昌盛,才会有成千上万个小家庭的幸福快乐、和谐安定。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云南得到坚决贯彻落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行动,加大对涉毒、涉恐、走私、诈骗、偷越边境、越境赌博等跨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坚决打掉背后的黑势力和“保护伞”。要健全强边固防稳边富边的工作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始终坚持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纵向要到底,横向要到边。要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里写道:“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指示为云南稳边固边、富民兴边、维护国家安全、守护好祖国的西南边陲大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总书记还高度肯定了云南边疆各族人民爱国、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生动体现,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浓浓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总书记治理边疆、发展边疆、稳定边疆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体现了总书记富民与兴国、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化边防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战争年代捍卫祖国的主权是爱国,和平时期建设好祖国边疆、守护好祖国边疆也是爱国,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平平凡凡、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样是爱国。没有边疆各族群众真正脚踏实地、扎根边疆、守边戍边、安居乐业,就无法守护被西方敌对势力虎视眈眈的千里边疆,进而无法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深入了解和信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也就无从谈起。认真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热爱祖国、保家卫国、默默奉献、守土固边崇高精神,在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各族群众人心,守护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云南,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要求云南把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纳入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中谋划,纳入到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高度去谋划,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问题对云南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民族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引领全省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体现了大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高屋建瓴的大局意识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总书记为云南确定的发展定位与目标要求,为做好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事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着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考察云南,都深入考察调研了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同时,多次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嘱托要把云南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既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更是彰显总书记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立政》中说,“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人民群众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推进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为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要让城市和乡村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总书记强调,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这是总书记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更是对满足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强烈使命担当。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8年11月,习近平同志先后到西双版纳热带经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滇池治污工程和五甲塘湿地公园等地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他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生态观,扭转重经济指标、轻生态环境指标的倾向,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是政绩、保住青山绿水是更大政绩的科学发展的体现。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的“两山”理论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必将引领着中国、引领着云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详细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总书记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在洱海边,习近平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和云南省党政班子座谈时,他谆谆教导,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东方文化中和谐平衡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彰显了总书记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彰显了总书记的拳拳爱民心、炽热的民生情怀和坚定的历史担当。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总书记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听取云南省和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总体情况汇报,察看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个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总书记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总书记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外关心,是总书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释,彰显了总书记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云南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扛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最美省份战略任务,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奋力书写我国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新篇章。

 

  五、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云南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始终关心古镇古村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搞美丽乡村建设,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是第一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古生村位于洱海边,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已有1000多年历史。总书记步行穿过村中街巷。街巷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总书记同当地干部边走边聊,向他们了解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护情况。总书记走进村民李德昌家,看着雕梁画栋的房子,干净整洁的院落,生机勃勃的植物,十分高兴,称赞“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总书记和身着白族服饰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生计。说到开心处,大家都笑了起来。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云南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名镇名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把云南建设成中国最美省份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还会想念的地方。古生村共有439户、1746人,白族占98%以上,村民以种植优质米、烤烟、大蒜和常规蔬菜、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如今,大理古生村实施民居建筑风格整治工程,对7户古院落挂牌保护,整体规划了青瓦、白墙、大墨画的传统建筑样式。新铺的青石板路虽然不如水泥路平整,但大家都觉得“踩着很亲切,像回到了小时候”。在古生村,小桥流水,古树繁花,关于乡愁的意象随处可见,而村里人对家乡、对洱海的拳拳热爱之情,让“乡愁”二字变得更加柔软、美好。总书记来过之后,村里迎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时机,如今已成为中国“乡愁”最浓最美丽的乡村旅游景点。

  和顺古镇也是具有浓郁乡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顺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顺自古就有崇文尚教、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和顺图书馆是一个乡村图书馆,建馆已有90多年。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和顺古镇考察调研。习近平走进图书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振兴文化教育情况。他沿着和顺小巷,察看古镇风貌,了解西南丝绸古道形成发展、和顺古镇历史文化传承等情况。总书记临走时交口称赞了和顺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二)始终重视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弘扬光荣革命传统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总书记一直孜孜以求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要深入挖掘云南红色基因,弘扬云南光荣革命传统。在革命时期,云南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有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艾思奇与《大众哲学》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发表“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等。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杨善洲、高德荣、朱有勇、张桂梅等优秀代表,形成了老山精神、杨善洲精神、西畴精神等独具云南特色的红色基因。要把这些故事和革命传统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和顺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镇深处的艾思奇纪念馆,了解艾思奇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事迹。总书记指出,艾思奇同志是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他倡导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要继续发扬光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昆明。在昆8年,西南联大广大师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同舟共济、同仇敌忾,抗战中大批学生投笔从戎、效命疆场,抗战胜利后联大师生积极参加反内战民主运动,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习近平沿途察看“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他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在博物馆门前,习近平同云南师范大学教职员工、寒假留校实践的大学生志愿者代表、博物馆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并向师生员工们致以新春的问候。总书记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云南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提出了要求。

 

  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的党的领导制度,是云南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也是夺取云南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关心和重视云南的党建工作,三次到云南考察调研都对党建工作出了重要指示,多年来对云南的党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批示精神是云南做好党建工作的根本指针。

 

  2008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调研期间,同云南省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座谈。习近平指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系改革发展全局,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陆续转入分析检查阶段,主要任务是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对确保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他要求,要采取多种措施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找准,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他强调,开展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坚持在深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切实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要求;要坚持在理清思路、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切实达到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要求;要坚持在改进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达到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以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关于从严治党,党中央的态度很鲜明,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深入地而不是表皮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在从严治党上进一步做起来、实起来。无论哪一层级、哪一领域的党组织,都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党赋予的职责,按要求进行严格的组织管理。党组织要管理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管理,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规矩。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根本在于严格管理标准、延伸管理链条、落实管理责任,使每个党员、干部都及时纳入组织管理,使党组织对每个党员、干部都做到情况明、问题清、措施实。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管党责任,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管党机制。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要实现富民强省、稳边固边的目标,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从组织上落实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主题教育有期限,践行初心无穷期。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努力,真正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终身课题,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新发展理念破除老观念,用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要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举一反三,防微杜渐,避免重蹈覆辙。要强化权力制约监督,加强各方面监督。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约束,坚决反对特权思想,教育管理好配偶和亲属。要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用人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南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从组织上落实从严治党,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持之以恒加强理论武装,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端正用人导向,坚持反腐倡廉,创新基层党建,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净化、干事创业激情进一步迸发、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为云南践行初心使命,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云南各级党组织要持续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开展,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注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以党内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推进全省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全面提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关心关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云南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云南发展的殷切期望、对云南各族人民的深情厚爱,让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热血沸腾、倍感振奋、深受教育,边疆各族儿女发自内心地感恩共产党、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表现出边疆各族儿女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对党中央的赤诚之心,表现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人民领袖爱人民、边疆儿女爱领袖”的深情厚意。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云南各族儿女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全省践行初心使命、奋进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七彩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从生活冷暖到乐业安居,从教育医疗到公共服务,从脱贫攻坚到生态环保,都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深牵挂和谆谆教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足迹,不仅是民生足迹,也是发展足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足迹。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践行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树立新气象、展现新作为,激发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不断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来源:学习强国  云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