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文山市委:打好四套组合拳 “青”注力量引归雁促蝶变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9日

共青团文山市委结合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牢牢紧扣返乡青年就业创业、社会实践问题导向,精准锚定返乡青年需求,全力打好体系完善、机制构建、服务提升、职能延伸四套组合拳,吸引优秀青年返乡回流,抢抓优秀青年人才储备,增强青年人才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引导青年人才用责任与担当为家乡发展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聚力打响“青”字号招牌,推动改革进程不断在变、再变、蝶变。

2023年7月12日在文山学院开展社区兼职副书记岗前培训暨见面会_副本.jpg

一、主要做法

完善培育体系,变“空白点”为“新亮点”。选优配强,充实基层团建力量。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招引一批优秀青年,补充一批团干部,建强一批基层团组织,探索形成“将工作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的路径和模式,采用统选兼用、专兼结合的机制,择优选聘24名优秀返乡大学生兼任社区团总支副书记,实现社区“青”能量全覆盖,助推基层团组织从“小散弱”向“集团军”转变。凝心聚力,增添志愿服务动能。紧紧围绕实践育人理念,指导返乡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促进勇毅笃行,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普法宣传等基层社会实践中留下青春背影,今年以来组织引导400余名返乡大学生加入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服务队,累计完成志愿服务24场次,服务时长达300余小时,以实际行动持续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构建联动机制,变“多方管”为“共同治”。校地共建,搭建青社沟通桥梁。结合村社区工作需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联合文山学院、24个基层团组织,组建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理论普及宣讲、乡村振兴促进等5个社会实践团队,切实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深入社区基层、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躬“青”力行,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增光添彩。团企合作,力促才企双向奔赴。坚持以点带面、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的原则,创新建立团委培养、企业使用的链条式人才培育体系,全面推行“订单式”育才模式,以文山市七都建发集团为试点,每年推选2名基层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与企业签订合同,为企业量身定制青年人才,实现企业人才双向选择。

提升服务质量,变“散乱化”为“规范化”。建章立制,夯实队伍管理根基。依托地方资源、社会服务平台及高校人才优势,立足返乡大学生实际,制定出台《文山市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团委统筹+高校监管+社区考核+个人自评”的评价体系,2023年以来对接32家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村社区,挖掘设立返家乡岗位225个,完成社会实践评价鉴定60份。调研设项,激活基层治理效能。以校地团组织结对共建为契机,大力实施项目工作法,成立以团支部为单位的项目组,聚焦文明创建、民生福祉、环境保护等社区治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围绕“五个一”任务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参与一个重点工作项目,结对一个街道所属社区,开展一项青年服务工作,完成一本民情日志,形成一份调研成果,鼓励返家乡学生在社区治理中见实效、出精品,目前共收到返家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20篇,评选出优秀报告10

返家乡大学生暑期在社区兼职工作2_副本.jpg

延伸职能触角,变“小阵地”为“大舞台”。选树典型,展现时代青年风采。顺应“互联网+”的趋势,依托即时高效的网络平台,灵活运用典型引路法,常态化借助青年之家、公众号等宣传媒介,结合我为家乡代言、青马工程等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座谈交流、跟踪走访的形式推出个人专访、专题群访,截至目前开展返家乡经验分享交流会4次,表彰推送返乡优秀大学生优秀事迹6人次,着力让返乡大学生们有平台分享“青”音、讲述“青”历。汇集合力,满足青年发展需求。积极为返乡创业青年交流合作和抱团发展搭建平台,协同联合市人社局、乡村振兴局、工信商务局等多家单位组建返乡创业青年联盟,将50名优秀返乡青年纳入联盟人才库,形成导师“一对一”联系机制,挂牌打造工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旨在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参观考察等活动,营造出返乡青年融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良好发展环境。

返家乡大学生暑期在社区兼职工作3_副本.jpg

二、案例简评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只有搅动起返乡青年的“一池春水”,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源头活水”。下步,共青团文山市委将继续深化落实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措施,不断挖掘内生力量、建设骨干力量、吸引社会力量,达成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突破,为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赋能增效,同时也为家乡建设持续输血造血,打造出返乡社会实践的文山样板,让共青团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持续增强。